想建糧倉沒土地 "點狀征地"解難題

——長壽區八字村探索破解鄉村振興產業“用地難”

2020年12月14日08:22  來源:重慶日報網
 

  12月10日,長壽區雲台鎮八字村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清邁良園田園綜合體內,成片的冬閑田已長滿紫雲英,旁邊新修的糧倉散發著稻谷的芳香。

  “今年500余噸稻谷都是放到這裡的。”78歲的李則民是清邁良園創始人。這幾年,他從村民手中陸續流轉了上千畝土地,規模種植水稻。因為農用地不能搞建設,園區需要的糧倉、加工廠、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無法落地,這使他頗為煩惱。“前幾年,稻谷豐收卻沒地方存放。”

  2018年,長壽區在全市率先施行“點狀征地”政策,在八字村試點探索破解鄉村振興產業“用地難”。現在,李則民的用地問題得以解決,清邁良園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500余噸糧食需要糧倉

  上世紀80年代,李則民外出打拼,積累了豐厚資產。2014年前后,他回鄉祭祖,看著雜草叢生的庄稼地,人煙稀少的農家院舍,心裡很不是滋味。這一年,懷著對鄉土的眷念,他毅然返鄉創業。

  八字村地處明月山腳,風景宜人、土壤肥沃,李則民先從村民手中流轉了500畝土地,投入2000萬元,對農田實施宜機化改造,開展規模化水稻種植。很快,他遇到一個令他頭疼的問題:過去,李則民租用周邊農舍暫時儲存收獲的稻谷。但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后,產量達到500余噸,村民的農房已裝不下這麼多糧食。他隻好向相關部門申請土地調規用以修建糧倉。

  “眼看稻谷即將收獲,可審批遲遲下不來。”李則民回憶,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不僅需要用地指標,且一連串的審批流程頗為繁雜,就是跑各個部門銜接、遞交材料等就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沒辦法,隻好先搭建個臨時糧倉。”

  很快,這個佔地隻有5畝多的臨時糧倉,因為未批先建,被要求限期拆除。與此同時,一些村民也因為臨時糧倉佔地要求給予補償。為此,李則民幾度打起了“退堂鼓”。

  “點狀征地”讓糧倉建了起來

  “有計劃、有資金,用地問題得不到解決,再多的想法都隻能停留在紙面,無法實施。”鄉村產業項目用地點多、面廣、量小,而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有限。按要求,允許預留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也不能超過5%,且優先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李則民說,“農業產業配套設施用地難,像我這樣的遭遇並非個例。”

  2018年,長壽區在全市率先施行“點狀征地”政策,並在八字村試點探索破解鄉村振興產業“用地難”。長壽區規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符合規劃和用地紅線的前提下,長壽區把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用地分為永久性建設用地和生態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設用地實施點征點供,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節余指標,按照佔地面積、建筑半間距以及必要的環境用地進行點狀規劃、點狀報批、點狀征遷,完成點征的土地再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讓給業主。

  有了政策支撐,當地政府將清邁良園修建糧倉所需的4畝多地納入點征范圍后,省去了科研、立項、勘察等繁雜程序,很快便獲批為建設用地。此外,政府又針對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給予每畝30萬元的征地補助。最終,李則民僅以每畝15萬元的成本價便拍得這塊土地。

  李則民的用地困難解決了,糧倉終於建了起來。

  企業壯大了村民也受益

  這兩年,八字村完成點征土地共有11畝,全部被李則民拍下。他用以修建米酒加工坊、農產品展銷區、游客接待中心等項目配套設施。

  “用地難題解決,企業干勁兒更足了。”今年,以水稻種植融合二三產業發展的一期項目預計年綜合收入將達2600余萬元。園區自行加工生產大米、雜糧、米酒、飲料等十余種農特產品,大幅提升了水稻產業的附加值。李則民坦言,“現在,清邁良園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點狀征地不僅幫李則民化解了用地難題,被征地的村民也得了實惠。在清邁良園務工的張淑芬就有1畝多地被納入了“點征”范圍。她告訴記者,不僅各項征地補償款加起來共有1萬余元,政府還為他們繳納了社保,能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福利。去年起,她由短期工轉為長期工,每月工資收入在3000元左右。

  “清邁良園壯大了,對當地群眾的帶動更大。”現在,李則民每年長期用工人數在90人左右,再算上短期季節工,每年園區工資性支出就達500余萬元。“下一步,在旅游產業上做文章,帶動周邊發展民宿、果園、溫泉度假等綜合項目,讓更多村民分享到鄉村振興的紅利。”

  本報記者 左黎韻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