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該不該去學奧數?
全國人大代表、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走進重慶日報直播間回應教育熱點問題
二月二十二日,劉希婭在重慶日報直播間與網友互動交流。記者 顏若雯 攝\視覺重慶
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2月22日,重慶日報“續寫‘春天的故事’——2021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直播訪談”活動啟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成為了首位走進直播間的嘉賓。
在1小時的直播中,劉希婭談履職、說教育、提建議、話期待,圍繞如何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話題與網友在線交流,回應了“基礎教育內卷”“學習奧數”“課外班選擇”“線上教育”等熱點話題。
個人公眾號有利於收集真實民意,成為與群眾溝通的重要平台
對於即將如期召開的全國兩會,連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劉希婭表示“很珍惜、很期待。”
每一年,劉希婭都會把一年來調研了解的情況及總結思考的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也總會獲得更大范圍的關注和更為迅速的回應。在她看來,這已成為“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平台”。
過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劉希婭在線下參加的履職調研減少了,但得益於她開通的“希婭分享”個人微信公眾號,加上與教育界同行保持密切聯絡、堅持參加各類會議、積極傾聽學生及家長心聲,她與群眾的溝通並沒有減少。
“隻要與教育有關的內容,我都願意寫進公眾號裡。運營至今,除了發布文章,這裡還成為了我與群眾溝通的重要平台。”劉希婭認為,“在個人公眾號平台上,代表公開了身份,屏幕另一端的群眾卻不必實名留言,更有利於收集真實民意。”
8年連續提出建議,推動課改取得進展
劉希婭曾連續8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關於修改“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的建議。2019年,教育部啟動了相關修訂工作,劉希婭受邀參與其中,這也成為了她作為代表履職過程中一項令人驕傲和感到振奮的成果。
義務教育課改的推動,為何耗時8年之久?劉希婭回應,課改是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需要在一個周期內不斷調試。她透露,加強小學、初中、高中課程內容的銜接,是當前深化課改的一個方向,整體而言,課改基於核心素養培育和人才培養需要,“會帶來很大變化,令人期待”。
“評價改革是新時代教育發展最緊迫話題”,謝家灣小學探索有成效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劉希婭對此很關注。
“評價改革是新時代教育發展中最為緊迫的話題。”直播中,劉希婭說出自身體會——學校怎麼評價老師,老師就會怎麼去教學,學生就會怎麼去學習。
她認為,教育部印發的相關通知,很好地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必將為未來中長期教育發展起到良好導向作用,令人振奮。
對於評價改革,謝家灣小學也做了有益探索,並收到良好成效。
直播中,劉希婭舉了一個例子——該校一名學生期末卷面成績得了100分,但由於數學老師提出這位學生在平時完成作業中有些問題,因此,這名學生沒有得到綜合評分的滿分。
得益於謝家灣小學“過程性評價”的制度探索,老師和班級都沒有因為班裡少了一個滿分而錯失評先得優機會,學生也因為客觀評價而更加重視學習的品質和過程,可謂“雙贏”。
“全員奧數”其實是大量孩子在“陪跑”
“我的孩子應該去學奧數嗎?”直播中,有網友向劉希婭提問。
“家長應該首先問問自己,孩子是不是有學習奧數的興趣和天分,如果有,那這個孩子是難得的奧數人才,應該學習。”劉希婭回應,但現在很大一部分家長讓孩子學習奧數,僅僅是為了升學。
由此,劉希婭再次談及評價改革問題。她認為,當前,高一級學校應該以何種方式評價孩子的小學學習成果,仍值得探索。畢竟,具有奧數天分的孩子少之又少,“全員奧數”實際上是大量孩子以一種單一且奇特的方式在“陪跑”,因此,我們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種更加合理的方式,去評價國家所倡導的核心素養、綜合素質和素質教育。
家長別被焦慮心理裹挾,贏一時不等於贏一世
針對網友提出的“課外班如何選擇”問題,劉希婭談到了當前的熱詞——基礎教育內卷化。
“從有學可上,到上不完的學,這一轉變反映出公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正不斷提升。”劉希婭說,她從調研得知,幾乎全國各地的孩子都在補課,但補的內容卻不太一樣,有的是復習課堂知識,有的為提高綜合能力,還有的是超前學習。不難看出,其中一些補課,確有必要,還有一些,則違背了成長規律,有揠苗助長之嫌。
直播中,劉希婭對家長們說,別被焦慮心理裹挾,贏一時不等於贏一世,要客觀理性看待孩子特點,並由此判斷成長路徑,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努力為孩子積澱一生所需的能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無限可能。
素質教育不等於減負,而是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對於公眾時常混淆的“素質教育”和“減負”概念,劉希婭也在直播中給出清晰解釋:兩者不能劃等號。
她表示,素質教育考慮的是打基礎問題,而不是沉溺於某一項技能的學習。素質教育是立足於現有資源,盡其所能讓孩子去嘗試和體驗,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謝家灣小學現有500多個專題活動,200多個社團,其中既有琴棋書畫也有語數理化,孩子們不靠死記硬背,在經歷中學習理解,在論証中獨立思考,這就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
人工智能參與基礎教育是時代趨勢,要正視它、接納它、擁抱它
2020年,一場疫情讓線上教育迅猛發展。
在劉希婭看來,當前的線上教育雖全方位滲透到生活中,卻仍處於初級階段,專業性、針對性和規范性不足,教學質量更是參差不齊。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呼吁公眾理性看待和運用線上教育。“當下的線上教育以單向輸出為主,雙向互動很少,但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參與基礎教育是時代趨勢,我們教育界人士更應正視它、接納它、擁抱它,積極主動作為,增強線上教育的專業性,為加強監管奔走呼吁”。
在直播的最后,談及對未來的期待,劉希婭希望國家能夠大力推進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更加不拘一格用人才,以此為社會導向,讓不適合“刷題”的孩子更容易地找到人生方向,並且有充足的社會資源作為支撐,“希望十來年后,孩子考上了職業高中,也能像考上清華北大一樣自豪”。
今日直播預告>>>
2月23日下午3點30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李延萍將走進重慶日報直播間,參加“2021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直播訪談”活動,就后疫情時代中醫藥發展等話題與大家進行交流。屆時,大家可以通過重慶日報客戶端、重慶日報網、重慶日報官方微博、重慶日報抖音號、重慶日報視頻號、重慶日報百家號、重慶日報知乎號以及新華雲觀看並參與直播,在線提問。
本報首席記者 顏若雯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