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重慶建川博物館大門外參觀拍照。
博物館展品。
博物館入口。
游客參觀博物館。
仿照抗戰時期建筑打造的兵工街。
博物館景區外的陳列品。
重慶日報消息,朋友曾說:“閱讀一座城市,從閱讀它的水開始。”重慶是江城也是山城,在火辣的美食和縱橫交錯的立交橋下,斑斕的夜景使人沉醉,偉岸的渝中半島以它獨特的風姿令外地人垂青。在閱讀兩江水的同時,我又閱讀了橋,當讀到鵝公岩大橋時,我停下了腳步,因為我看見一座名叫建川的博物館。
在抗戰時期,漢陽兵工廠遷到重慶,為了躲避日軍的空襲,兵工廠特意修建在鵝公岩一帶陡峭的岩壁之上。而重慶建川博物館則是利用抗戰時期兵工生產洞的洞體作為館址設立的博物館聚落。走近它就是在重溫歷史,重新品讀歷史裡的厚重與滄桑。它打開了我的思緒,也牽動著我思緒裡的悲喜,我仿佛聽見戰斗的號角,仿佛看見將士將熱血揮洒。
主題雕塑“冒著敵人的炮火”威嚴屹立在大橋邊,那是一位川軍戰士手握機關槍,眼神堅定,正朝空中掃射日軍戰機,這象征著勇敢和勝利。
嘣-嘣-嘣,這是什麼聲音?
這是日軍正炮轟宛平城,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七七事變讓中國山河泣血,九州同悲,血淚疊加,隻有奮力抗戰,才是出路。
“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面對這樣一幅書信展品,我這才知道趙一曼在死前接受了電擊酷刑,死去的時候身體已經被燒得半焦。她臨刑前在給寧兒的信中寫道:“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處處原景重現,一幕幕震撼心靈的場景,讓人悲泣,在盈盈淚眼中我仿佛看見那段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艱苦卓絕、砥礪前行的歲月。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是的,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我看見硝煙與戰火雖已遠去,而那紅紅的手印與英魂卻銘記於心。
這夜幕下的山水之城啊,兩江水依舊緩緩流淌,大橋兩岸的燈每到夜晚總漸次亮起,那沉入江底的頑鐵堅石的歷史我們可曾重新翻閱?
在翻閱中是否看見抗戰烽火中淬煉過的英雄之手,那是握過大刀長矛、投擲手榴彈、埋過地雷、炸過碉堡,那樣奮不顧身對抗著侵略者的勇士之手呀!
歷史的沉重與沉痛是為了我們前行的步履更執著與堅定。
“人壽百年,紙壽千年,而木、石、金、銅、瓷、玉等器物壽命可達萬年,人走物留,直到永遠。博物明志,寧靜致遠。滄桑文物會說話:讓歷史告訴未來。”
我記住了館長的自白。
置身於建川博物館,總有一股向上、向陽、向光的力量。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那歸來的,定是那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心。
景區簡介>>>
重慶建川博物館位於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黃家碼頭社區,由9個主題博物館、1個臨展館組成。館內文物藏品40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16件,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特色玩法>>>
兵工文化體驗: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通過文物、版面、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展現了兵工廠的歷史風貌和中國民族兵工產業發展歷程。
抗戰文化體驗:抗戰文物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珍貴抗戰文物,警示中華民族以史為鑒,努力開創和平友好的未來。
票証文化體驗:票証生活博物館陳列了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民眾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物品,輔以豐富多彩的票証實物,清晰勾勒出中國百姓的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形成了幾代人求生存、謀幸福的歲月畫卷。
民俗文化體驗:重慶故事博物館以民間記憶為視角,系統展示了纖夫號子、特色飲食、重慶方言等重慶民俗文化。
線路推薦>>>
線路一
景區入口——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游覽時間1-2小時)
線路二
景區入口——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票証生活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游覽時間3-4小時)
線路三
景區入口——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票証生活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民間祈福文化博物館——重慶故事館——重慶人民防空陳列館等(游覽時間6小時以上)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