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現+”到發現“家”……

重慶8歲小學生“跟著課本去旅行”

2021年04月01日07:52  來源:重慶晨報網
 

張家瑜在山城巷的“山城故事館”當志願者給大家介紹重慶歷史。

  重慶人為什麼把“鹽”叫做“鹽巴”?你知道“崽兒”源自哪裡嗎……今年寒假,為響應“就地過年”號召,重慶魯能巴蜀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家瑜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通過全域13個博物場館沉浸體驗,在視頻號“小渝擺擺呀”及公眾號介紹家鄉重慶,截至目前已累計5萬多次瀏覽。

在巴人博物館了解了古巴渝文化,巴蔓子將軍雕像讓張家瑜印象深刻。

  8歲“發現家”,用腳步丈量重慶歷史文化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每個人都是發現者。“我來自哪?”這樣個問題對於8歲的張家瑜來說可不簡單。剛剛過去的寒假,8歲的“發現家”張家瑜就跟隨父母一起“用腳步丈量家鄉”,通過走進一個又一個博物館現場體驗,講述“我來自哪”的故事,發現“家”的歷史文化“密碼”。

  研學第一站,張家瑜走進了位於“渝中母城”的重慶三峽博物館,從歷史的源頭探尋重慶的由來。聽講解,看文物,學習和觀摩瓷器修復,自己動手制作了??手工小牛。在這裡,張家瑜不僅了解了巴渝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激發了他對家鄉歷史文化深入學習和探討的興趣。

  在下浩老街,??張家瑜“誤打誤撞”找到了原汁原味重慶特色建筑吊腳樓,隨后又前往洪崖洞參觀翻?新的吊腳樓,直觀感受了重慶的建筑文化﹔在湖廣會館,張家瑜了解到“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文化,看到了“湖廣填四川”時古人開的商店﹔在建川博物館、朝天門碼頭和巴南老家,他了解了碼頭文化,還和小伙伴在野外燙了火鍋,過足了碼頭生活的癮。

  或動手實踐,或聆聽欣賞,或採訪記錄,張家瑜忙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走完了13個博物場館,也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你知道為什麼重慶人稱鹽為鹽巴嗎?”張家瑜頗為得意,“因為約在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統稱巴。巴人壟斷了人生活的必需品食鹽,並把它稱作‘鹽巴’……”

  這樣的游中學、學中悟、悟中思、思中行,讓張家瑜興致盎然,特別是通過自己的介紹,讓觀看視頻號、公眾號的“粉絲”對重慶有了更多的了解,點贊數也蹭蹭蹭地往上漲。張家瑜心中的自豪感越來越強烈:“我的家鄉太受歡迎了,我愛重慶!”

  “發現+”: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去經歷

  張家瑜的研學中,有位重要的角色——“研學老爸”張帝。作為一名負責課程研發的老師,張帝具有豐富的多元課程架構經歷。多年來,他一直實踐著“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去經歷”的理念,因此,以“發現”的眼光去探索世界便成為了他和愛人陪伴、教育孩子的常態。

  據了解,10年前,他和學校課程研發的同事一起,對學生春、秋游課程率先進行了系統化、序列化的設計﹔2015年,在“麗江的生態文明”市外研學課程中,引入了項目化學習和表現情評價的理念,讓研和學落在了實處。“發現北碚”周末走走手冊,是2017年他和朋友們研發的一套專門給家長與孩子自助親子研學的手冊。“我們梳理了北碚各學科教材內容,以便‘跟著課本去旅行’,同時整理了北碚區研學場所,如北碚公園、美術館、碼頭等,內容覆蓋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架構起一個課程階梯。” 張帝說,研學旅行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帶著問題去探究的過程,項目化學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成為了后來系列研學的雛形。

  在張帝看來,研學是“行走的課堂”,它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能讓孩子在研學旅行中感悟、學習,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於是,上小學前,張家瑜就時常跟著父母到重慶各地轉。張帝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萬千人”的期許,寫在了和孩子共同研發的研學手冊封底上,他希望能盡早地陪著孩子去走走、去經歷。

  發現“家”:他鄉即故鄉,故鄉在遠方

  2018年,張家瑜上小學,這個小家庭“發現+”的研學旅行也正式開啟。在前期的准備工作中,爸爸媽媽頗費了一番心思。媽媽每天負責講故事,包括《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爸爸精心制作研學手冊,確保每天的行走不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

  每一站研學地點的確定,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第一季河南——‘豫見中國,老家河南’,之所以將其作為起始站,是因為5000年前,中華文明的璀璨在這裡開始﹔2000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在這裡重開﹔1000年前,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城在這裡出現,它是中國人的“老家”。

  研學旅行的每一站,這個小家庭都堅持聘請當地導游介紹,並幫助孩子整理出背后的一個完整事件,由張家瑜擔任主演講述,拍攝成小視頻記錄下來。

  截至目前,“跟著課本去旅行”研學旅行,已打卡了20余個城市,拍攝視頻介紹已制作完成40余個,收獲了50000多次的瀏覽量。面對“發現+”項目學習的小數據,張帝深有感觸,他說:“三口之家是小家,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大家,而我們身后約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又是更大的一個家。”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希望能以城市認知為主要內容,跟隨家人一道,陪伴孩子去認識一個熟悉而又不一樣的故鄉,這就是“發現‘家’”的意義所在。

  更關注孩子在研學中的成長和收獲

  通過寒假的研學,張家瑜表示作為重慶人,了解到家鄉的歷史很自豪。“我覺得我這次的研學相比上次的研學有了進步,寫作時我寫得更詳細,??詞語也用得更准確了。”

  張帝則表示,在研學體驗中,他們並沒有太多擔心孩子的日常學習,而是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變化、成長,??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積累,一定會??達到預期甚至更好的效果。

  “我們‘發現+’研學旅行,是通過PBL項目化學習,逐步建構起基於學科融合的研學體系。”在張帝看來,在研學路線的搭建中,他們始終倡導沉浸式城市研學,以真實情景、任務挑戰、合作實踐、表現性評價的方式輸出,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動力,促進了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深度融合,學習致用,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養。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交流、認知能力等都進一步提高了。我們下一步會繼續放手來凸顯孩子在研學中的主體位置,比如由他自己拍攝,還可以開始嘗試帶他一起來剪輯視頻,做好行程安排、研學重點確立等。”同時,不斷有市內外的朋友,相約一起旅行,目前正在思考如何通過總結方法、提前規劃等方式,將孩子和自己的經歷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家庭。

  快問快答》

  Q:能簡單介紹一下張家瑜每學期的研學主題嗎?

  A:第一季是“豫見中國,老家河南”,是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實地認知﹔小學一年級各科教材都有“我是中國人”相關的主題,於是第二季研學北京的主題就是“我和我的祖國”。

  第三季受疫情影響,我們分兩次來到西安,主題分為“中國年,看西安”和“詩詞讀千年”。在研學過程中,孩子也會重點選取他感興趣的點進行了解,比如上學期學到的一個知識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我們就曾到過這一古棧道景點,並現場拍攝視頻講解。

  Q:研學旅行中,你們是如何明確任務,建立評價評價機制的呢?

  A:我們一開始就明確,研學一定是以學習為主,玩只是輔助,先學完才能玩,讓孩子形成心理預期。同時,我們也有研學評價機制,開展“與禮同行”積分,要獎勵、玩具等,就要拿好習慣來換,這些好習慣包括文明出行、禮貌問路、生活習慣等。

  Q:如何在研學旅行中激發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建立現場情景?

  A:為了讓孩子更積極參與,我們夫妻倆會著重發現孩子在不同年級及現場的興趣點,如在第一季研學中,發現“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這樣的朝代歌讓孩子很感興趣,於是一路上就以此為契機,反復開展相互記背、抽問等游戲,既好玩,又在孩子腦海中建立起了朝代整體線索。同時,孩子在旅游地會得到一些自己喜歡的扇子、木刀等小玩具作為小道具,以此結合歷史人物、故事的講解,讓玩和學結合,完成了“項庄舞劍 意在沛公”等歷史內容拍攝。

  Q:在這樣的PBL項目化學習的發布過程中,家長給予了孩子怎樣的幫助?

  A:在研學旅行的項目化學習中,孩子不是孤立的學習者,我們是合作學習的家庭共同體。比如,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會用英文來介紹這些歷史事件﹔每一站研學視頻發布后,我們會分享給身邊親戚朋友,得到了很多好評和寶貴建議,並整理運用到下一季研學的設計中。孩子開學回到學校,也會在“開學節”課程中,將這些歷史故事分享給同學,帶給他滿滿的成就感。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林祺 王乙竹

(責編:秦潔、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頭圖推薦

  • 重慶:武警偵察尖兵戰高溫、強技能重慶:武警偵察尖兵戰高溫、強技...
  • 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 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車隊虛擬世界“過招”9支車隊角逐“最強車腦” 5支...
  • “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 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兩成 產能翻一番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

圖片新聞

  • 重慶經開區這家企業 用"兩劑"解鎖新能源密碼重慶經開區這家企...
  •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重慶黔江:“挂壁...
  • 先睹為快 智博會上有這些“黑科技”先睹為快 智博會...
  • 重慶力爭年內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萬輛以上重慶力爭年內推廣...
  • 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倡導文明駕駛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 銅梁:蓮藕產業連成線 鄉村富起“一大片”銅梁:蓮藕產業連...
  • 劉寒同:17年堅守漁政執法崗 守好母親河劉寒同:17年堅...
  • 萬開雲同城化發展駛入“快車道”萬開雲同城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