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摘帽以来,贫困发生率由0.6%持续下降至0.06%——

潼南:巩固成果加把劲 聚力脱贫奔小康

2020年04月14日08:07  来源:重庆日报网
 

古溪镇贫困村双庙村如今变成了新农村 摄/李代良

  “党和政府来帮扶,我的贫困帽子早就甩到山那边。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养龙虾多养猪,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小康生活新画卷!”感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前段时间,潼南区双江镇管店村贫困户李建用一段快板书说出了众多贫困户的心里话。

  潼南是我市首批摘帽的贫困县。近年来,潼南区严格坚持“四个不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潼南区贫困人口15495户、53487人,已脱贫15326户、53010人,贫困发生率由摘帽之初的0.6%持续降低到0.06%,为潼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心聚力,“五级书记”共抓脱贫攻坚

  潼南是2002年确定的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经历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片区开发、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个阶段,2016年4月正式获批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我们认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此绝不能松劲,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说,为巩固好脱贫成果,潼南区精心组织抓宣讲,通过编发脱贫攻坚“口袋书”,成立区委宣讲团、镇街宣讲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递到田间地头、院坝村落,进一步凝聚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共识。

  同时,潼南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落实区领导、区级部门包帮镇村、各级干部包帮贫困户工作责任制。副处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1至3户贫困户(重点为新增和未脱贫户)定户包干;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50个贫困村全部由区级单位定点包帮。

  梓潼街道罗家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前段时间,受新冠肺炎防疫影响,不少贫困户家里的农产品销售遇到困难,罗家村第一书记王钦就当起了贫困户种植养殖产品的销售员。今年,他更是一边带领村民战“疫”,一边四处联系销售渠道。

  “我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发送蔬菜、鸡蛋等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也让朋友帮忙转发,把所有资源都利用起来。”王钦说,有时联系上销售商后,他还自己开车带买家到村上看货,帮助菜农运送蔬菜,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截至目前,潼南区共派出区、镇、村帮扶人5903人,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真正做到工作要求不变、工作队伍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凝聚起全区上下共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强大合力。

  精准发力,致贫返贫突出问题“清零”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节点。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对潼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郑重承诺至关重要。

  对此,潼南区对标对表中央决策精神,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查漏补缺,精准发力,逐户、逐人、逐项反复开展拉网式排查,在进一步摸清基础信息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动态清零。

  唐玉容是潼南区田家镇老庙村村民,居住的瓦房年久失修,被鉴定为D级危房,当地将其纳入农村危房动态清零户。眼下,她家的新居已接通水、电、气,正在进行最后一道工序——粉饰内墙。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今年修房补助3.5万元,自己手里有点钱,把新房子修起,住起也安心。”唐玉容高兴地说。

  在潼南,唐玉容是最后一批危房销号的农户。2019年,潼南各镇街对辖区内贫困残疾人、低保户、建卡贫困户、特困户四类重点人群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共完成“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改造1222户。目前,潼南区建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已全部实现动态清零。

  类似这样的“清零”在多个领域同步推进。在“不愁吃、不愁穿”方面,注重“兜底保障”与“精准扶贫”两项制度有机衔接,共低保兜底贫困户4655人。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面兑现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同时加大“两类学校”建设力度,实施强校结对弱校帮扶工作,让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就有“好学”上。目前,该区辍学106人已全部劝返,送教上门187人。

  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贫困群众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执业医师、一名全科医生,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并配备一名乡村医生,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

  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严格对照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4项指标,组织镇街、村社逐村逐户核查,实施分散打井。2019年,解决525户1779人建卡贫困户饮水问题,全面保障了该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统筹发展,村村都有规模产业覆盖

  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途径,但一些“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客观存在,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很容易导致参与该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返贫。

  “这其中涉及到规模、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一个地方很难有充足的资源,将每个特色产业都做好。”曾菁华说,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潼南区建立了统筹推进机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制定《重庆市潼南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同步发展。

  其中,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全面整合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等特点,集中流转、整治、出租土地,变贫困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

  同时,实行模块招商,积极对接城市资本投资需求,打造“3+X”产业模块基地,集中引进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规模,延长链条,以此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我购买了一批虾苗,我们社区里的其他邻居都在搞小龙虾养殖,眼看着生意一天天越做越大,我也不能‘等靠要'了。”说这话的是潼南区寿桥镇碉楼社区三社建卡贫困户黄明英。

  前几年,由于丈夫和女儿接二连三地病倒了,家庭一时陷入了困境,帮扶干部在摸清了她的情况,不仅解决了其医保,还常常为她家送去物资和关怀,更帮助她照顾家人打理农活,让黄明英十分感动,但她坚毅的性格不允许她向苦难低头。

  随着潼南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她将家里的4亩水稻田规整好,凑钱买了虾苗开始养小龙虾。

  “村上为我免费安装了虾网,送来了技术,今年4月已经有人高价来收我的小龙虾。”黄明英说,今年卖小龙虾她已经赚了2万元,通过“稻虾共养”这种新模式,让她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解决经济困难,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潼南统筹发展的方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建立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基地300余个,仅贫困村规模化产业基地就达9.1万亩,实现了村村都有规模产业覆盖的目标,拥有千亩以上规模化产业基地的贫困村(社区)达到30个以上,成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

  以整改求实效,完善脱贫增收长效机制

  “着眼长远建机制还不到位”、“产业项目未能与贫困户实现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数较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共性或个性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潼南区将检查、巡视、考核等作为其推动工作的一面“镜子”,统筹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和市委督查巡查问题、“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改,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要求,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切实改彻底、改到位。

  “我们成立区委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0个专项小组,精心制定《整改方案》,形成‘1+10+N’责任体系,并在全区干部大会和专题会议上,全面部署推进整改工作。”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使问题整改真正出实效,区纪委监委、区委督查办、区委组织部分别组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对全区脱贫攻坚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用好巡察利器,严格对22个镇街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巡察,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潼南区对标中央巡视组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国家考核反馈问题和市委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巡查组反馈问题等,精心制定整改措施,统筹推进整改落实,目前已全面完成整改。

  例如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潼南区宝龙镇严寨村由村集体领办,采取“经济联合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并对接市农科院、重庆科光种苗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服务,由村集体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品牌和市场销售,对接联系收购商保底收购,村民成为生产工人。

  “我们集中打造120亩的育苗和种植示范基地,让62户(贫困户33户)农民变股民,建成12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并采取送种苗、保底价回收的办法带动全村260余户(贫困户76余户)发展榨菜、辣椒等山地蔬菜200余亩。”严寨村党支部书记欧敏说,2019年,由村集体带动发展的辣椒、榨菜等产业产值达100万元,参与农民实现固定分红、务工和个人种植收益的三层叠加,直接带动参与户年增收1500元以上。

  这还仅是潼南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一个探索。目前,潼南区已探索实施了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利益联结模式,完善脱贫增收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了城市资本全面带动、贫困群众充分联结的互利共赢、合作共享新局面。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陈易、张祎)

头图推荐

  • 乡村展新颜 美丽又宜居乡村展新颜 美丽又宜居
  • 重庆首座加氢站投用重庆首座加氢站投用
  • 创业担保贷款“贷”来企业“新活血”创业担保贷款“贷”来企业“新活血...
  • 地铁站 美如画地铁站 美如画
  • 万州搭建“数据魔方”万州搭建“数据魔方”
  • 重庆首次为中小河流洪水编号重庆首次为中小河流洪水编号

图片新闻

  • 寸滩街道举办“周末党校” 推进干部能力现代化寸滩街道举办“周...
  • 从小照片看渝北玉峰山镇的大变化从小照片看渝北玉...
  • 重庆市今年将开展“双减”专项监测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重庆市今年将开展...
  • 川渝年底前将实现115个事项跨省通办川渝年底前将实现...
  • 重庆邮电大学“三院”9月投用 教室藏着黑科技重庆邮电大学“三...
  • 总投资18.96亿!广阳大道进场施工总投资18.96...
  • 城口:生态果林设书吧 田园深处拾书香城口:生态果林设...
  • 重庆涪陵:水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重庆涪陵:水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