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咋發展 代表委員這樣說

2020年01月10日08:09  來源:重慶商報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重慶、成都兩地發展,事關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1月6日,重慶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我市貫徹落實意見。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是黨中央對重慶發展的親切關懷,是賦予重慶的重大責任和重要使命,是重慶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重慶必須要隻爭朝夕、不負韶華,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

  今年重慶兩會即將召開,我們採訪了部分代表委員,請他們講一講成渝合作淵源以及下一步如何搶抓機遇,謀求高質量發展。

  企業合作加強

  “重慶造”汽車 有不少“成都造”零部件

記者 鄒飛 攝 人物檔案 劉昌東,市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首席運營官、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

  1月9日,市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首席運營官、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昌東帶著滿滿的“收獲”,從大理回到重慶。

  這次大理之行,劉昌東是為了參加東風小康2020年供應商峰會。峰會吸引了400余家供應商參加。其中,有不少供應商都是來自四川成都及周邊城市。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了參會嘉賓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我們與四川成都及周邊城市的很多企業都有著很好的合作關系。”劉昌東說,小康集團從早期做減震器和摩托車開始,就已經和四川省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

  20多年來,合作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緊密。

  “重慶造”汽車裡

  有不少“成都造”零部件

  說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劉昌東充滿了期待。

  在他看來,成渝兩地有著各自的資源稟賦,也各有各的基礎條件。比如,重慶在制造業方面,特別是汽車摩托車產業優勢明顯,正著力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成都在電子產業方面有著顯著優勢。

  成渝兩地企業合作,將實現優勢資源整合和生產協同,可以發揮整車整體的長板效應。

  在東風小康及東風風光品牌的“重慶造”汽車上,就有不少“成都造”的汽車零部件。據統計,小康集團汽車產業配套的成都及周邊城市供應商已經達到了40多家。比如,成都華川電裝公司為東風小康和東風風光供應雨刮系統,四川建安有限公司供應后橋總成及后車架,四川泛華電器有限公司供應全車線束……

  “大家抱團一起來搞生產協同、分工協作,會更加科學合理。”劉昌東認為,成渝兩地企業合作有效促進了產業和各類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實現了雙贏效應。

  收購四川變速器

  企業實現雙贏

  “重慶造”汽車在成都也非常受歡迎。

  劉昌東說,東風小康公司已經連續3年參加成都國際車展。無論是參展規模還是車輛成交量,都是逐年遞增。

  隨著小康集團與四川成都企業的合作深入,小康集團與四川成都周邊城市企業也開啟了更多新的合作。

  2016年,小康集團與四川瀘州容大公司開展戰略合作,並啟動了車型匹配開發工作。

  2017年4月,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投放市場。

  “這款車型的市場反響很好,我們決定進一步加深合作。”劉昌東說,瀘州容大公司具有國內領先的無級自動變速器(CVT)的技術和產品,而小康集團整車對自動擋變速器有需求。為了整合汽車核心技術、打通上游產業鏈,小康集團收購了瀘州容大公司。

  劉昌東表示,收購瀘州容大后,瀘州容大加快了產品平台的研發,小康集團擁有了整車及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優勢資源互補。

  2019年11月,瀘州容大RDC27平台量產,並成功匹配東風小康多款車型。產品平台的豐富,使得瀘州容大由原來的單一產品平台,增加到三個產品平台,可以覆蓋84%的自動擋車型,極大地改善了瀘州容大的盈利能力。

  雙方的合作也帶來了瀘州容大經營質量的大幅改善,產銷量在原基礎上實現了3倍增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成渝高鐵開通

  兩地市場一年節省 數百萬管理成本

記者 楊新宇 攝 人物檔案 葉定坎,市政協委員、千葉眼鏡集團董事長

  提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葉定坎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

  1月9日,忙完報到銜接之后,市政協委員葉定坎又急忙趕回解放碑辦公室忙了好一陣。

  作為千葉眼鏡集團董事長,葉定坎談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前景,從一條跨越300多公裡的成渝高鐵說起。

  5年開店量是前20年的兩倍

  葉定坎是溫州人,已經扎根重慶32年。

  當時在朋友介紹下,他揣著借來的3000塊錢到重慶,走街串巷兜售眼鏡。

  “白天當老板,晚上睡涼板。”葉定坎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創業艱辛,至今回憶起來不可思議。

  直到1992年時,也就是在渝奮斗5年之后,他才在解放碑注冊公司。自此之后,重慶成了千葉眼鏡的主戰場。

  在這27年裡,他的眼鏡市場日漸擴大,門店遍及成都、貴州、北京等地,連鎖店總數超過320家,員工達到千人規模,年銷售額約4億元。

  他在成都及周邊的布局,是在成渝高鐵通車之后才按下“快進鍵”。前面20年左右時間,因為成渝兩地交通等諸多不便,他在成都及周邊拓展的門店僅20多家。

  成渝高鐵2015年12月開通后,葉定坎根據市場需求加快門店拓展速度:5年裡就開了40多個。

  目前,他在成都及周邊的門店已超過60個。

  一條高鐵一年省幾百萬

  拓展速度為何快了這麼多?

  “兩個市場就一條高鐵的距離!”葉定坎告訴記者,眼鏡這類“輕”服務業,在一條高鐵的紐帶作用下,兩個市場有了一定的“融合”。

  在成渝高鐵通車前,葉定坎一兩個月要去成都一次,最快也要三天時間:行車和休息要1天,辦事情要1天,回重慶再需要1天。

  現在,他習慣早上乘高鐵去成都,下高鐵后再花半小時就可到辦公點。算下來5年時間,他都沒開車去過成都。

  “回來時晚上11點能到家。”

  葉定坎手掌一揮說:“真的方便!可以說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向前的一個良好基礎。”

  在一條高鐵串聯下,重慶和成都兩個市場的千葉眼鏡連鎖店,可以是一套管理班子。同時,成都及周邊市場的產品供應,可與重慶共享一個加工基地。

  “單管理成本來說一年省了幾百萬!”葉定坎說,除了省下管理成本,人才交流也容易開展多了。

  “川渝一家親,要有更多互動”

  在葉定坎看來,成渝兩地人文“土壤”等差異小,加上兩地交通的牽手連接,甚至一些產業的協作布局,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有良好的基礎。

  “某種程度上,一加一肯定是大於二的。”葉定坎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未來將帶動周邊甚至整個西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市場變大了,企業拓展空間也會變寬。”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未來如何走?

  葉定坎建議,兩地政府間要深化合作,首先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進行頂層規劃和設計,尤其是把一些政策壁壘疏浚打通,共同為企業落地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再一個是,在產業上盡量避免同質化,合理規劃和引導產業布局,讓產業集聚的效應最大化。

  “通過頂層設計,讓裡面的要素像走親戚一樣流動,在互動中產生火花,形成效益。”

  葉定坎說,就像成渝高鐵的存在,讓兩個城市的距離感大為減弱。“川渝一家親,要有更多互動!”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郭發祥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