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記者 顏安 王翔 實習生 廖雨寒
嘉賓
徐世國 市人大代表、豐都縣委書記
鄒遠珍 市人大代表、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
劉貴忠 市政協委員、市扶貧辦主任
孫天明 市政協委員、黔江區副區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動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聚焦深度貧困攻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如何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如何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對此,重慶日報特邀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起探討這一話題。
聚焦重點難點,集中精力攻克“堅中之堅”
“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事關脫貧攻堅戰的質量,如何以釘釘子的精神去抓實?
“去年春節到4月,全市組織動員了20萬名干部,兩輪次全覆蓋走訪困難群眾,全面摸清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以及安全飲水方面的底數,其中‘三保障’摸排出5155條問題。”劉貴忠表示,針對這些問題,我市分門別類制定措施,精准施策逐項整改。健全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實現走訪、家訪全覆蓋,逐校、逐人、逐項核查義務教育各項資助政策落實情況,確保學生資助精准到人﹔實行大病專項救治、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重病兜底保障,大力實施“醫保清零”行動,多措並舉解決患病群眾就近就醫問題﹔將貧困戶危舊房改造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目前,全市動態排查發現的5155個“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已全部解決。
近年來,豐都始終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向脫貧攻堅聚集,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2.1%持續降至0.2%,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徐世國介紹,今年豐都將繼續聚焦重點難點,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對市級深度貧困三建鄉,加快推進以水庫建設、產業發展為重點的項目建設,縱深推進全域“三變”改革﹔對未脫貧戶,組建攻堅組包干負責,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掉一人﹔對監測戶和邊緣戶,強化動態跟蹤監測和幫扶,堅決防止返貧致貧。
“去年,我們出動了5052名幫扶干部,摸排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農戶477戶,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孫天明表示,針對這些問題,黔江區已建立了“1+6”政策體系,開展收入、住房、教育、醫療、飲水、日間照料六大專項行動,對突出問題一個一個擊破,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鄒遠珍則表示,平安鄉將聚焦“深度落實各項扶貧惠民政策”持續再發力,積極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裡”,對照年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持續開展“四訪四議”“八到戶八到人”,按照“力度不減、靶心不變、工作不鬆、焦點不變”的要求,做到家家到、戶戶清,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做到“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乘勝追擊,建立鞏固脫貧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脫貧攻堅,既肯定2019年的成績,又指出2020年的奮斗目標。對此,代表委員們表示,在新的一年裡,要以必勝的信念、昂揚的斗志、堅毅的行動,決勝全面小康,邁向新的征程。
“今年,我們將以鞏固提升和問題整改為抓手,加快建立鞏固脫貧長效機制。”徐世國說,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豐都將全面推行“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控輟保學、基本醫療保障提振、危舊房改造動態清零”四大行動,確保全縣農村實現“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要在現有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乘勝追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劉貴忠表示,今年的重點工作是確保剩余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防止已脫貧戶返貧。為此,市裡將建立完善集干部走訪、大數據比對等為一體的監測預警機制,及時全面掌握未脫貧、已脫貧、臨界戶三類群眾“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分級分類建立台賬,逐項逐戶對賬銷號。
鄒遠珍表示,今年平安鄉圍繞管理上台階,將基層黨建、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民生事業、社會治理、文化建設、脫貧攻堅等各項中心工作有機結合、深度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好脫貧攻堅“四個一”宣傳工作,創新開展“1235”農村養老服務,依托歷史遺跡,建設寓教於樂的革命文化旅游產業景區“川東游擊隊奉節特色小鎮”,實現脫貧攻堅“最后一公裡”和鄉村振興“最先一公裡”無縫對接。
“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我們要把責任體系夯實起來,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孫天明說,黔江還剩下47戶、161人未脫貧,今年的首要任務是先確保這部分群眾脫貧,同時建立鞏固脫貧的長效機制。同時對年人均純收入在3750-5000元之間的臨界戶也要全面納入監管,確保全面小康不落下一戶一人。
注重與鄉村振興結合,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
行百裡路半九十。在脫貧攻堅迎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2020年,如何破堅冰、過險灘、勇挑重擔、攻堅克難?
“毋須諱言,盡管我市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劉貴忠坦言。比如,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基礎不太牢靠,部分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一旦離開扶貧政策就可能因“斷炊”而返貧,還有一些群眾在思想上還存在懈怠,在能力上還有欠缺,這些都需要產業、就業、消費、培訓等扶貧措施去持續解決,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讓利益聯結機制成為脫貧利器。”徐世國表示,豐都將走好“大企業帶大產業帶大扶貧”路子,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長遠之計、根本之策,加強品種、品質、品牌建設,扎實推進“一村一品”扶貧產業培育行動,充分挖掘德青源、華裕農科、農投集團等龍頭企業潛力,推行資產收益、代養收益、股權量化分紅、全域“三變”改革等帶貧益貧機制,實現“人人有出路、戶戶有收益”。
“我們將圍繞升級做文章,堅持以脫貧攻堅實效助力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整體聯動、良性互動、協作‘共贏’。”鄒遠珍說,平安鄉將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確保在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幫扶項目覆蓋率達到100%。同時,建立觀光、休閑、體驗農業基地,規劃建設鄉村旅游“花果藥”示范園,營造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健全七大產業體系,打造“平安裡”系列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鏈。
黔江區將深入推進立體農業產業發展。“按照‘3+X’農業產業布局,在穩定烤煙、蠶桑、生豬三大骨干產業的基礎上,因勢利導發展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生態養殖、茶葉、中藥材、特色糧油、特色經濟林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確保全區貧困群眾有長效脫貧增收的依靠。”孫天明表示。
案例》》
“看病花了4萬多,自個兒隻掏了4000多”
健康扶貧 讓貧困戶看病不再難
小寒過后,全市中小學生陸續迎來期末考試,看著正在復習功課的女兒楊金鳳,奉節縣白帝鎮貧困戶楊志成目光柔和,心底涌起陣陣暖流。
“黨的扶貧政策好啊,要不然我們這一家子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說。
楊金鳳患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一直未進行正規治療,這成了楊家的一大心病。去年上半年,在健康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楊金鳳逐級轉診到重慶新橋醫院進行了手術治療。
“對於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治療費就是個天文數字。”楊志成拿出一張張費用清單,一五一十地算給記者聽:手術治療一共花費了41733.44元,其中醫療保險、民政等報銷救助了27349.45元,自己還是花了14383.99元。
女兒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療,這是件喜事,但因為治病而借的錢,又讓楊志成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讓楊志成沒想到的是,從重慶回來后,白帝鎮衛生院的醫生主動聯系他,讓他把資料交到衛生院,經過縣級健康扶貧資金和精准脫貧保報銷理賠,最后他隻掏了4000多元。
“基本醫療有保障”是“三保障”的重要內容。新一輪脫貧攻堅以來,奉節通過政策保障到位,確保貧困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同時,嚴格執行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在全市“一站式”結算基礎上,率先建立縣級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輔助系統,形成“六網同轉,一站清算”格局,全面實現自付比例控制在國家標准范圍以內,進一步確保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有制度保障,看得起病。2019年,奉節縣全年累計救助貧困患者3.85萬人次,救助后平均自付比例僅為9.92%。
廁所廚房全配套
D級危房改造 讓貧困戶住房有保障
“今年可以過一個好年了。”近日,在豐都縣三建鄉石龍門村,貧困戶廖長芝和家裡人一起,忙著打掃剛剛搬進的新房,“現在收入增加了,看病問題也解決了,還住上了新房,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談起自己的生活,廖長芝感慨地說。
今年60歲的廖長芝是個勤快人,過去在外務工,一家人收入還算不錯,但自從他得了塵肺病,看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一家人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過去老舊的土坯房也無力重建。
“原來的土坯房還是我父母留下的,都幾十年了。”廖長芝拿出手機翻出老房子的照片,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土牆上有不少裂縫,房后的陽溝也垮塌了,“特別是去年的一場大雨,損壞了屋頂青瓦,雨水漏進屋裡,加快了牆體的破裂,一家人住在裡面總是提心吊膽。”廖長芝說。
在精准識別中,廖長芝被識別為貧困戶,一系列的扶貧舉措讓他真心感受到了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和愛護。
“政府給我落實了大病醫療,還為我兒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更重要的是,政府將我們家納入了D級危房改造,一下改善了我們家的居住條件,這下心裡總算踏實了。”廖長芝說,在危房改造過程中,政府補助了2.1萬元,愛心企業又資助了1.4萬元,現在他住進了80平方米的新房,衛生廁所和廚房是全配套。
“真心感謝黨和政府,我們一定不會忘記黨恩,永遠跟黨走。”廖長芝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