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生王小文

一位普通醫務工作者的鐵血柔情

2020年04月14日08:13  來源:重慶日報網
 

王小文(左)正在為患者進行治療。(受訪者供圖)

  “我回來了!”4月12日上午11點多,王小文激動地將一雙兒女抱在懷裡,親了又親,分別了61天的想念,化成了最激動的重逢。當天,王小文結束了為期14天的集中健康休養,回到家中,兌現了自己在家書中對孩子的承諾。

  34歲的王小文是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生,2月13日,作為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他與該院159名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的醫療救治工作。

  在武漢期間,王小文利用休息時間給女兒寫了一封家書,記錄了一個普通醫務工作者的鐵血柔情。

  出發前一晚還在值班

  2月12日,就在出發前一晚,王小文仍在值班。

  晚上11點多,王小文的電話響了,是部門主任打來的。“現在醫院抽調你去武漢,你去不去?”“沒問題。”對話很簡單,在王小文看來,理所應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曾三次請戰。

  回到家,快午夜零點了,妻子已經開始為他收拾東西。“你本來就有嚴重的過敏性鼻炎,胃腸又不好,稍微吃得不好就拉肚子,每天悶在隔離服裡怎麼辦啊,而且這次去的是重病區……”寂靜的夜,更加擴大了妻子的擔憂。

  “沒事的,我鼻炎早好了。”王小文安慰妻子道:“我是外科醫生,去了頂多打打雜,沒什麼大事,放心吧!”

  憑感覺和經驗准確置入導管

  “這裡的戰斗,尤其是面對危重症患者,很多時候都是始料未及的。”王小文說。

  2月26日中午,一名71歲女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專家評估后決定為她實施體外膜肺氧合(ECMO,俗稱“人工肺”)挽救性治療。

  這是武漢市第一醫院首例ECMO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也是重慶市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實施的第一例。ECMO技術對操作者要求非常高,風險大,操作復雜,安裝ECMO有大小幾十道程序、幾十種器材,王小文臨危受命。可第一步的穿刺置入ECMO導管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患者血管特殊,兩根血管完全重疊在一起,位置不佳,穿刺難度極大。

  在搭檔醫生吳彬定好位置后,他們一起在超聲引導下穿刺血管,一針見血,暗紅色的血溢了出來,王小文趕緊置入導絲,固定位置,依次置入擴張器,但最后一步置入導管后,發現並沒有血涌進導管。

  王小文隻能重來,可還是沒有血涌出來。

  情急中,他們決定改變策略,換一種方式置入ECMO導管。王小文一邊推送導絲,一邊憑經驗用手感受著導絲在血管裡穿過的感覺。最終,一股暗紅色熱流涌進管道。

  等ECMO正常運轉時,王小文等人穿著隔離服已近7個小時,全身都濕透了,大家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再仔細檢查好了每個環節后才走了出來。

  鼓勵想放棄治療的婆婆

  “王醫生,您放心,我再也不會放棄治療了,我一定會加油的!”當婆婆說出這句話時,王小文才放下心來。

  王小文和婆婆的相識緣於一次查房。“我不想拖累家人,我死了就不會傳給我家裡人了……”老人家的一番話,讓王小文動容。

  於是,等把病房事情處理完后,王小文花了20多分鐘跟婆婆談心。

  這讓王小文意識到,在武漢這一“戰場”上,對病人的心理安慰和疏導與治療病症同樣重要。

  在他管床的病人中,有一位年輕的母親,總是很著急地問王小文:“我什麼時候能出去,兩個孩子沒人照顧,我能快一點出去嗎?”

  這讓王小文想起自己的一雙兒女,女兒5歲半,兒子才1歲多。

  於是,他寫下一封家書。他在信中寫道:“女兒,你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來。爸爸現在還不能給你具體的承諾。但肯定快了,我們馬上就要勝利了,春暖花開時,我跟所有的叔叔阿姨一起回來。”本報記者 李珩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