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觀念變 農村處處美

人居環境整治激活鄉村“美麗經濟”

2020年04月14日08:19  來源:重慶日報網
 

近日,綦江區趕水鎮鐵石埡村,農居錯落有致,油菜拔節開花。近年來,該鎮將農村C、D級危房改造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有機結合,及時排除村民住房安全隱患,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農村群眾的居住條件更好了,生產、生活環境也更加漂亮了。通訊員 胡光銀 攝

近日,巫溪縣天元鄉新華村,鄉村旅游集散地山上的花樹在春天陸續開放。作為我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地處大山深處的天元鄉以前人居環境較差。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不斷推進,該鄉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不斷亮麗村容村貌,深化農旅融合,讓農居變旅居,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首席記者 崔力 攝

大足區雍溪鎮石堡村村民劉千勝在打理自家小院。(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湯艷娟 攝

  近日,大足區郵亭鎮復興村,村民喻文光把家門口的臭水溝打造成“微果園”,吸引了10多個村民前來學習,准備挖掘家門口的“美麗經濟”。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營造生態宜居的大環境,還需村民自覺改善房前屋后小環境,更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配合與支持。

  “像郵亭鎮這樣,我市農村人居環境逐步變美。”市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和社會事業處處長劉明介紹,我市自2018年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以來,廣大村民、熱心人士、集體經濟組織等積極唱“主角”,農村居住環境和農民生活習慣正在逐步改變。

  郵亭鎮的“計謀”

  以往的復興村人居環境較為糟糕,上百戶村民家門口都有大小不一的黑水凼,常年散發臭氣。在去年郵亭鎮啟動的整治農村人居活動宣傳中,對此習以為常的村民不為所動,認為前來動員的干部們“多管閑事”。

  “‘政府干,百姓看’的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正面應對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就試著用‘計謀’從側面去突破。”郵亭鎮副鎮長肖俊說,該鎮投入200多萬元推進了改腦、改房、改廁等“七改”工作,又整村開展居宅整潔、庭院整潔、周邊整潔的“三潔庭院”紅旗評比,漸漸讓村民從“看戲”轉變到了“唱戲”。

  特別是對村民家門口的黑水凼、雜草地、垃圾堆等,郵亭鎮給大家出了一個“金點子”:打造“微果園”“微菜園”“微花園”“微竹園”等庭院經濟,為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做好前期准備。

  喻文光行動迅速,平整了家門口的100平方米黑水凼,種上了鎮裡贈送的鳶尾、美人蕉、菖蒲等淨水植物。后來,他又把自家庭院和這塊地串聯起來,打造成一個花團錦簇、瓜果飄香的“微果園”。喻文光說:“我這個‘微果園’隻有兩三畝地,種了紅美人柑橘、楊梅,養了幾十隻土雞,估計挂果后每年能收入3000元。”

  村民觀念一變,農村到處變美。郵亭鎮利群村便發生了兩件頗為轟動的事——家住羅家院子的4戶村民共同捐資4萬余元,買下了鄰居家兩棟破敗閑置的老圈舍,將其與周邊雜草地一同硬化成600多平方米的壩子﹔蔣太斌等村民捐資7萬余元,將品子壩的雜草地平整硬化后,建成了一個休閑健身小廣場。

  愛心人士的“回饋”

  一場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讓村容村貌變好了,廣大村民的衛生習慣也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改變。

  “打掃衛生,成為我起床后干的第一件家務。”璧山區正興鎮衛寺村村民劉繼芳今年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都要將門前的大壩子打掃一遍,並用抹布將幾把公共座椅擦拭干淨。

  劉繼芳居住在一個較為特殊的農民新村——這裡的31棟房屋統一修建成白牆灰瓦的“聯排別墅”,還有綠化花台、休閑廣場、音樂噴泉等設施,整個新村像極了有著物業管理的城市小區。

  “多虧了我們村裡的成功人士薛方全,他補貼6萬元,幫我們建起了這麼漂亮的小洋樓。”劉繼芳說,“要不然,我們一家還住在山上的破舊房子裡,哪能在這裡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你看,他今年又捐款幫我們安裝了這些公共座椅,我打掃打掃就是為了美化自己的家園!”

  幾年前,從衛寺村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家薛方全心系家鄉,向村裡捐款600萬元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並補貼居住分散的村民建設農民新村。同時,他希望村裡按照城裡物管公司的相關標准,引導村民養成衛生習慣。

  “如今,我們的農民新村成了村裡最美的風景!”村委會主任林光賢介紹,今年來,村裡又用薛方全的捐贈基金,陸續為村裡安裝了路燈、配備了休閑椅、種下了景觀樹……“看著自己的家園越來越美了,村民們主動圈養起雞鴨,自發垃圾分類,讓維護家園美景成為了自覺習慣。”

  放牛村的“牛氣”

  在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這場硬仗中,不少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

  去年底以來,地處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南岸區南山街道的放牛村,干了幾件頗具“牛氣”的大事:向村民派發了300萬元“過年錢”,投資150萬元架設了1100余米污水管道,花費100萬元在村道兩旁種下了藍花楹、櫻花、桃花等十余種花草苗木。

  “這都是好環境帶來的‘牛氣’!”對此,放牛村相關負責人自豪地介紹,該村的521戶村民中,大部分以種植銷售花木、盆景、打造民宿為主要經濟來源。目前,村裡已發展了“桃花園”“臘梅園”“盆景園”等休閑農業園區,集聚了20余家精品民宿,去年的鄉村旅游總營業額達5000萬元。

  為了更好地實現借景生財,放牛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針對庭院衛生環境、生活污水處置、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短板,投入700余萬元實施綜合整治項目,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為了更好地保障環保投入,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放牛鄉村物業公司聘請了8個固定保潔員維護公共衛生,每年拿出20萬元左右美化村容村貌,並落實環保資金確保污染治理設施長期穩定正常運行。

  去年,放牛村集體經濟收入70余萬元,投入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就達30萬元。“我們村裡的環境變好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氣就來了。財氣來了,村裡便有錢美化環境了!”該村相關負責人說,如今,村裡的環境越來越美,前來休閑度假的游客越來越多,農戶房屋租金較3年前翻了兩三倍,農業產業的銷售額也翻了兩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劉明介紹,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庄環境干淨整潔有序,村民的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部分地方實現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業宜游。本報記者 湯艷娟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