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高效的醫衛服務

沙坪壩:全方位增進群眾健康幸福感

2020年04月28日08:03  來源:重慶日報網
 

沙坪壩區健康工程“周末義診”活動

  衛生健康事業是關乎群眾健康與幸福的事業,醫療資源的匹配、優質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都是保障健康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沙坪壩區把“健康扶貧”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難群眾身上,不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贏得轄區百姓廣泛贊譽,走出了一條群眾滿意的健康民生發展之路。

  醫療資源“大體量”匯聚,讓群眾健康更有保障

  醫療資源“大體量”匯聚,多元化辦醫體系日臻完備,速度與規模超前。全區現有醫療機構593家,其中公立醫院16家(三級醫院6家、二級醫院7家、一級醫院3家)、民營醫院21家(三級醫院1家、二級醫院10家、一級醫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家、鎮衛生院5家,已初步形成沙坪壩區多元化辦醫體系。

  沙坪壩區每千人口床位9.41張,執業(助理)醫師3.76名,注冊護士5.07名(不含駐區部隊醫院),居全市前列。

  2017年2月,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完成新址搬遷。

  2018年10月,沙坪壩區中醫院完成新址搬遷。

  2019年6月18日全面開工建設的沙坪壩區人民醫院井雙院區總投資22億元,總佔地面積約101畝,總建筑面積約22.8萬平方米,醫療綜合樓共14.1萬平方米,地下面積約8.7萬平方米(含公共人防工程),規劃床位1200張,計劃2021年底建成。

  沙坪壩區即使擁有“大存量”醫療機構,建設腳步卻沒有停止。陳家橋醫院二期工程、沙坪壩婦幼保健院遷建工程等已納入沙坪壩區“十四五”醫院建設規劃﹔豐文、土灣和天星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也在建設或改擴建中,正在不斷提檔升級。

  轄區內民營醫院的發展同樣成效明顯,在區域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認可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重慶東華醫院、重慶匯康醫院、重慶貽青中醫院等一批社會認可、知名度高的品牌民營醫院。

  在沙坪壩區醫療衛生事業高速發展快車道上,每一組醫療數字變化、每一次的醫院新址搬遷、每一家民營醫院落地都離不開歷屆區委、區政府以及主管部門關心與支持。通過全區衛生人的努力,已形成多元化的辦醫體系,讓轄區百姓真正感受到有地方看病、看病有選擇就醫格局,群眾的健康民生更有保障。

  優質醫療服務體系“兜底網格”完備,讓群眾就醫更放心

  優質醫療服務體系的建構,是群眾健康的“硬核”保障。

  近年來,沙坪壩區為全面提升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全區以“常見病、多發病”為突破口,緊扣百姓就醫需求,通過“四名”(名醫生、名科室、名院長、名醫院)工程建設,公招專業技術人才17人,引進學術學科帶頭人4人,評選“沙磁名醫”11人,引進多位知名專家組建名醫工作室。

  沙坪壩區曾經因醫學影像人才緊缺,人才引進困難,造成群眾在社區看病就醫不能及時得到必要的檢查,即使有技師給病人進行了設備攝像,也無法及時閱片並做出精確的診斷報告。沙坪壩區衛生健康委為此積極籌劃,依托陳家橋醫院,大力引進高級影像人才,組建起遠程診斷專家團隊19人,以“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的模式,打造區級放射遠程診斷平台,提高全區基層醫療機構放射診斷服務能力,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2019年該平台在全區開展遠程閱片4萬余例,解決了各社區居民和鄉鎮群眾就醫得不到及時精確放射診斷的難題,並獲得全國醫院擂台賽遠程醫療和智慧醫院建設“最具人氣案例”及“優秀案例”兩項大獎。

  患者張曉蘭腰椎間盤突出,經常腰痛腿痛,前幾天來到新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兩三天時間診療,就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在這裡看病,少跑路、少費用,效果還好。”張曉蘭說。

  沙坪壩區人民醫院從2018年起就安排康復科專家陳瀟每周2次到新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讓附近的居民不出遠門也可以享受到專家的診療﹔沙坪壩區以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和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牽頭,積極探索組建醫療集團﹔以區屬5個二級醫院為龍頭,建設了較緊密的醫療共同體﹔依托部隊醫院、市腫瘤醫院的專科優勢,整合轄區卒中及腫瘤救治等資源建設了專科聯盟。

  新橋、雙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新橋醫院血液科(重慶市血液內科質控中心)開展“點對點”日間病房轉診合作,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新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9年至今共接診新橋醫院下轉的日間輸注患者2438人次。全區推行糖尿病、高血壓病分級診療試點,對轉診患者開啟“一留三優先”服務,實行檢驗結果互認,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減輕群眾的就醫負擔,效果良好。

  全區基層醫療機構2019年上轉病人共1002人次,區人民醫院等5家公立二級醫療機構下轉病人共307人次,通過構建醫療集團、醫共體、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的建設,由以前“輸血式”的幫扶轉變成“造血式”的幫扶,為基層醫療機構帶出一支技術過硬、專業合格的醫療隊伍,讓轄區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經濟、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沙坪壩區未來將繼續加強醫療服務內涵,依托優質醫學院校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合作,積極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不斷提升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技術。

  建立健康民生“暖心台賬”,精准幫扶讓貧困人口就醫安心

  讓貧困患者病有所醫、心有所托、情有所系,沙坪壩持續加大醫療保障力度,通過政策兜底減輕貧困家庭醫療費用負擔,採取醫療保障精准幫扶措施,用真心實意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實際難題。

  為了避免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沙坪壩區提高了醫療報銷比例,降低了醫保起付線,擴大了醫保的報銷范圍,擴大了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的覆蓋面,完善大病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

  家住鳳凰橋村楠竹林社今年76歲的貧困戶閔朝清,去年在鳳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2次,總費用約5200元,但經過醫保報銷之后,他的自費部分隻有490元,而這490元他還可以再申請政府的臨時救助補貼,這樣一來他這樣建檔建卡的貧困戶幾乎不需要花錢看病。

  閔朝清的事例僅僅是一個縮影。在沙坪壩區,每位農村建檔貧困人口都建立了電子健康卡和健康檔案,每個貧困戶都簽約了1名家庭醫生,村民們的健康得到了規范管理,任何健康問題可以直接聯系自己的家庭醫生,省去了去醫院的舟車勞頓,還節省了不少看病費用。

  沙坪壩區去年共組建135個家醫服務團隊,簽約常住人口30.6萬人,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殘疾人、6歲以下兒童、孕產婦等重點人群24.38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71.43%,建檔立卡貧困戶1261戶、1626人建立健康扶貧檔案和就醫台賬,實現在家且有意願簽約的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區級建卡貧困戶簽約全覆蓋。

  沙坪壩區人民醫院、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等二級醫院都設立了貧困患者綜合服務窗口,開展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宣傳,對符合醫保規定疾病住院條件的參保農村貧困患者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在醫療服務上更是做到了對貧困人員“高看一眼,厚待一分”。

  沙坪壩區內二級醫院的醫師也加入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醫團隊,拓展簽約服務內涵,鼓勵和引導居民在基層醫聯體單位首診,上級醫院對簽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為患者提供連續性診療服務。

  除了家醫服務團隊,志願者服務也是沙坪壩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據了解,沙坪壩區每周都會開展健康工程“周末義診”活動,打造了“不健不散”“救在身邊”等深受群眾喜愛的黨建志願服務品牌,開展健康城市和健康促進區建設,累計開展義診440期,舉辦健康知識宣傳講座609場次,受益人群達到38萬余人次,創建“健康細胞”52個,完成2019年健康素養調查,全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3%以上。

  沙坪壩區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難群眾身上,通過精准醫療幫扶政策讓轄區困難群眾真正做到“不怕病”“敢看病”“看好病”,實現了全區貧困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報銷、大病有救助,為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基本醫療服務保障,辦人民滿意的健康民生事業,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數”說健康》》

  593家

  593家醫療機構形成多元化辦醫體系。其中公立醫院16家(三級醫院6家、二級醫院7家、一級醫院3家)、民營醫院21家(三級醫院1家、二級醫院10家、一級醫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家、鎮衛生院5家。

  135個

  135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護佑群眾健康。家庭醫生服務簽約1531人,佔貧困人口的94.16%﹔簽約常住人口30.6萬人,簽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重點人群24.38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71.43%。

  1626人

  1626人建立健康扶貧檔案和就醫台賬。建檔立卡貧困戶1261戶,1626人建立健康扶貧檔案和就醫台賬﹔建立健康檔案1554人,佔貧困人口的95.57%。

  38萬

  38萬余名群眾受益“周末義診”。近年來,累計開展“周末義診”440期,受益人群達到38萬余人次﹔2019年舉辦健康知識宣傳講座609場次,創建“健康細胞”52個,完成2019年健康素養調查,全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3%以上。

  馬成兵 王鳳 圖片由沙坪壩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提供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