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紅在葫蘆上創作的烙畫
美麗的山水、蒼勁有力的古詩詞、形態各異的人物、活靈活現的鳥獸、一顰一笑的人物……都被清晰可辨地烙在葫蘆上。5月31日午飯后,53歲的劉光紅又拖著丈夫來到北碚雄風廣場的一處街角,做起了自己的虧本烙畫“生意”。
傳承傳統工藝
她上街“擺攤”免費教大家烙畫
在劉光紅擺攤的這條小巷中,還有不少其他小商販,鑰匙扣、挂件、發飾、挎包……大家的小“商業圈”給街道平添了幾分煙火氣息。而在這其中,劉光紅卻做起了不一樣的“虧本生意”。
“老劉免費教我們在葫蘆上烙畫,很有意思。”小巷附近的居民通過窗戶就能看到劉光紅是否在“擺攤”。
搭兩個凳子,鋪上一塊木板,然后帶上烙畫的材料和工具,劉光紅就開始了自己的虧本“擺攤”。隻要你喜歡這門烙畫手藝,北碚烙畫傳承人劉光紅就會細致、耐心地免費講解並親手教授。
劉光紅告訴記者,烙畫承載著傳統工藝記憶,是非物質文化瑰寶,通過作品的展示和溝通,能夠讓大家感受到這種魅力,大家親手制作的“作品”成本不高,就送給他們帶回家作個紀念。
劉光紅在攤位前創作烙畫
背后的故事
辭職創作烙畫11年,開了工作室
“現在根本就停不下來,一直往這條路走了下去。”專注愛好烙畫11年的劉光紅,之前在企業上班,后來主動辭職,一心扑在烙畫創作上。
2009年,從小熱愛繪畫的劉光紅,參加了一次繪畫展覽,第一次了解到了烙畫(用烙鐵在木頭或紙上畫畫)。通過與專業烙畫人的交談,劉光紅對烙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劉光紅便從企業辭了職,安心學起了烙畫。由於繪畫基礎扎實,善於變流,不久后,她便開起了自己的烙畫工作室。
幾年前,丈夫余樹元退休后,也主動拜她為師,學起了烙畫。現在,夫妻倆已一起從事烙畫創作4年了。
劉光紅創作的烙畫惟妙惟肖
未來的期待
希望大街小巷布滿各色傳統文化
除了在木板上,劉光紅還常常在葫蘆上創作烙畫,“美麗的山水、蒼勁有力的古詩詞、形態各異的人物、活靈活現的鳥獸……都是我的創作題材,即使在花生大小的葫蘆上,我也能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是我們常見的亞腰葫蘆,這是雞蛋葫蘆,這是梨形葫蘆,這是蘋果葫蘆……”劉光紅將各種各樣的“葫蘆娃”展示給記者看。
劉光紅未來的目標是,“能夠在牛皮、絲絹上創作烙畫。”
劉光紅說,最近聽到總理點贊“地攤經濟”在穩就業保就業中的作用,她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感受“地攤經濟”。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鬆綁”地攤經濟,不僅讓人們熟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更釋放了更多就業機會。劉光紅說,“擺攤”的人有很多種,她的肩上扛著的是“責任”,“希望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重慶的大街小巷布滿各色傳統文化……”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