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著史,踏遍青山人未老——致敬“90后”新聞人肖鳴鏘

2020年06月14日09:22  來源:重慶日報網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隻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在新聞戰線上,有一個平凡的“90后”新聞人,一生以人民為中心筆耕不輟﹔一輩子為黨的新聞事業奉獻而無怨無悔。她的筆下,有新中國成立初期時的斗志昂揚,也有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進步的點點滴滴﹔她的心中,時刻牢記使命,記錄著普通百姓生活,也記錄下新中國一段重要的新聞史。她就是重慶日報社高級記者、離休老干部肖鳴鏘。

  一見傾心,新聞事業干一生

  解放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肖鳴鏘接觸了黨的新聞工作,那是在1946年至1948年高中求學時期。中共成都地下組織為了指導學運,辦了一份《學生報》。該報在各校物色發展一批通訊員,經同學(實為地下黨員)推薦,從1947年開始,肖鳴鏘當上了《學生報》通訊員。當時,除報道學運外,肖鳴鏘還以筆名黎明寫過批判美國電影《出水芙蓉》和無名氏小說《塔裡的女人》的文章。后來,又被邀編輯《毎周時報》的副刊《中學生》。這些經歷,讓肖鳴鏘新聞工作這個職業的興趣。正是因為在高中求學階段時的這段經歷,肖鳴鏘喜愛上了新聞工作這個職業。這也為她在新中國成立后真正從事黨的新聞工作注入了紅色基因。

  1950年5月至1978年5月,肖鳴鏘先后在《西南青年》《青年生活》《西康青年》《涼山報》從事編輯和記者工作。1978年5月,肖鳴鏘調到重慶日報社,直至1989年退休。

  鏗鏘玫瑰,踏遍青山出佳作

  肖鳴鏘是一個熱愛工作、勤學上進、不怕吃苦的新聞人。作為一名女性,她曾兩度單獨擔任成都、南充作《西南青年》的駐地記者,採寫了一些特寫、通訊,多側面形象地闡述黨的方針政策,如《訪同重慶地質勘探干部學校》《在崇山峻嶺中勘測石油礦》《向文化進軍的工人姊妹們》等。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車,肖鳴鏘參加康定、道孚、爐霍等地採訪,所有消息、通訊、人物、言論均由她一人撰寫,編了專版。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用腳步去丈量,用筆去書寫,一篇篇鮮活生動的新聞報道從肖鳴鏘筆下流淌出來。

  最令人動容的是20年的涼山新聞生涯。1958年4月至1978年5月,肖鳴鏘為涼山地區的建設貢獻了新聞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力量。這個時期,肖鳴鏘的報道極富濃郁的民族特色。《展翅飛翔的紅毛媽姑區》通過涼山第一個建政區的變化反映涼山巨變﹔《千斤社裡春意濃》展現昭覺南坪鄉翻身奴隸生氣勃勃抓農業生產的情境﹔《訪翻身奴隸翁姑拉洛的家》寫一戶翻身奴隸不僅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經濟上也翻了身……肖鳴鏘在自己的文章《我的新聞生涯》中自述道:“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深入民族地區採訪,不僅使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更鍛煉了意志和毅力。在涼山工作的20年,我把它視為在新聞工作中珍貴的一頁。”

  新聞著史,人物專訪功力深

  在新聞戰線摸爬滾打多年的肖鳴鏘,各種新聞報道都做過,如果問她最鐘情那種,那無疑是人物專訪。在她看來,人物專訪是一種融新聞性、探索性、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新聞體裁。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所以專業。肖鳴鏘筆下的人物報道特色鮮明,栩栩如生,有的採用白描手法,使人物更加生動飽滿,成為新聞工作者人物專訪的佳作,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為一名資深的新聞人,肖鳴鏘有著敏銳的新聞嗅覺,對人物故事更為敏感。1994年,國際知名人士愛波斯坦因公到渝。肖鳴鏘為了校審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工作過的外國記者名單,特意去採訪了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愛潑斯坦。在肖鳴鏘寫的《歷史見証人——訪國際知名人士愛潑斯坦》一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愛波斯坦對重慶的特殊感情,還看到了他回憶中的、與其一道工作的外國記者情況及躲避日軍轟炸、冒著生命危險的工作常態。

  肖鳴鏘筆下,還有很多人物,從普通的修爐工、修腳工、挑糞工、女民警、女大副,到老作家巴金、韋君宜、馬識途及劇作家、音樂家、藝術表演家、影星、教授、演員新秀,還包括外國友人文幼章、索爾茲伯裡,他們永久活在肖鳴鏘的專訪中。通過閱讀肖鳴鏘的人物專訪作品,不僅僅看到了一個個人物的自身經歷,也看到了更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價值,記錄下了我國不同時期的一個個小縮影。

  老驥伏櫪,十年“編志”不尋常

  肖鳴鏘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一直奔忙在新聞戰線上。在崗位上,她是一位朝氣蓬勃、勤奮出色的新聞記者﹔退休后,更是一位老而彌堅,為了新聞事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老戰士。1989年,肖鳴鏘退休。但是,她卻退而不休。從1990年一直工作到2000年,與重慶市的一幫“伙伴們”開始為重慶新聞史、報業史而“編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實,肖鳴鏘退休之初便積極參加《重慶市志·報業志》的編寫工作。為了作好寫作准備,她跑遍了四川省與重慶市兩地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走訪了不少老報人,搜集到了不少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十年辛苦不尋常,肖鳴鏘這樣付出,是因為她深知“編志”的意義。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曾說:“一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新聞事業史,頂得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一時期的中國新聞事業史。”2000年11月,肖鳴鏘參與編輯的《抗戰時期重慶的新聞志》一書正式付梓出版后,方漢奇對此書評價頗高。而書中的史料對深入了解重慶新聞界以及報界尤為珍貴。

  (來源:轉載刊發於中央三教辦《三項學習教育通訊》2020年第4期封面文章“新聞名家談”、《三項學習教育通訊》編輯部文及圖)

(責編:秦潔、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