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大山小站守護人

2020年08月14日09:56  來源:華龍網
 

  華龍網消息,走到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撥開肆意亂竄的雜草,俯下身來穩住重心一路下行走到底,這是湯泉到小站上班的必經之路。暴雨過后,湯泉步子邁得有點急。當天,他得一個人沿著軌道,深一腳淺一腳,巡查兩旁是否有落石、滑坡的跡象。十年如一日,陪伴他的隻有上萬根枕木和一排排裸露在外的螺絲釘——他常常覺得,自己也就像這螺絲釘一樣,小小的、不起眼,卻一刻不鬆懈地守著這個已經有著68年歷史的山間火車站。

1.jpg

  穩得住險情 小站人的無數個不眠夜

  湯泉是重慶車務段長河碥站的站長,若不是特意前往,很難發現在這偏僻之地竟藏著一座鐵路小站。站台位於重慶大足區郵亭鎮,隨著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興建而誕生。在68年的漫長歲月裡,一代代鐵路人“扎”在這裡守護著鐵路的行車安全。

  五等車站,是鐵路上最小的車站。站長湯泉,50來歲,老實巴交,寡言少語,面對鏡頭緊張得額頭滲出汗。今年,是他在這個冷清的小站工作的第十年。

2.jpg

  8月的清晨,熱浪已有些灼人。鐵路在山間蜿蜒伸展,密密匝匝的鐵道電力接觸網下,湯泉和來自工務段、電務段等的十來個人已經忙開了。每月一次的防洪設備聯合檢查,讓原本隻有六個人的小站,也迎來難得的熱鬧。

  “一道線路沒有問題。”走完一圈,湯泉記錄下巡查結果,黃色馬甲背心裡的淺藍制服被潤成深藍。接連的雨天加上高溫,讓人感覺像被放進了蒸籠,前一天濕透了的制服,晾著也還沒有干。

  幾天前,一場暴雨突然而至。

  那晚,雨水從屋檐下滴落,湯泉警覺起來睡不著了。屋內,上一任老站長張正國留下的時鐘“嘀嗒、嘀嗒”,提醒著湯泉遇到突發險情,迅速冷靜指揮,聯系人員到位。

3.jpg

  23點05分,電話那頭聲音急促:“站長,大足站雨量達到‘出巡’警戒值!雨還在下,大得不得了!”

  來不及多說,湯泉像風般刮進運轉室。出巡、限速,很快降雨量達到了封鎖警戒值。桌上的三部電話同時開工,湯泉與值班員分頭撥號,聯系站區內的工務、電務,還要同時飛快扣停列車。

  “達到封鎖警戒值,隨時准備跟隨巡查車出巡!”

  “達到封鎖警戒值,一道停車!”

  兩人在運轉室,迅速撥打了至少8通電話。湯泉說:“突發險情時,也許這就是保障列車安全的關鍵幾分鐘。”

  等到降雨量低於“封鎖”警戒值,湯泉上報列車調度員,通知工務等各部門的巡查車進入該區段巡視。那一夜,巡查車還在站內,雨量再度達到“封鎖”警戒值。這意味著,湯泉和值班員的操作還得重復一回。“這倒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工作,隻要可以避免災害帶來的損失就好。”湯泉說。

4.jpg

  他想起2015年,站區曾發生過一次多處邊坡溜坍的險情。那晚,湯泉整夜泡在雨裡,走得急竟忘了帶傘:“這裡山陡,泥附在鐵軌上活活堵死了。”從一個點輾轉到另一個點,協調工務、電務,上報現場情況,湯泉在雨裡朝著對講機大聲呼喊。

  “小站雖小,一旦行車組織不暢,便會影響整條線路的安全暢通。”做好一顆鉚在平凡崗位的螺絲釘,是湯泉等小站人始終不變的信念。幾天后,這裡搶險完成列車安全通行。

  站長辦公桌上,長河碥站兩端相鄰區間的2個Ⅱ級防洪點,7個Ⅲ級防洪點明細表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今年6月以來,長河碥站雨量達到“出巡”警戒值21次,“限速”警戒值13次,“封鎖”警戒值5次。

  簡短的數字背后,便是小站人的無數個無眠。

5.jpg

  捱得了寂寞 能有人聊天都是一種奢侈

  兩棵樹,幾間低矮的站房,四條延長的鐵軌加上紅綠交錯的信號燈,便是長河碥站的“配套”。算上“四班倒”輪休,小站上每天當班的三人,一人負責站務,一人接車,一人間休。一天下來,三人能碰面聊上幾句的機會很少,寂寞像山裡的野草,肆意生長。即使小慢車經過於此,小站就像窗外的風,在乘客的記憶裡呼嘯而過了。

  偶爾,寂寞的小站也會突然闖進幾個陌生人,湯泉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約摸80歲的老人。那是一個晴天,老人背著背簍緩緩從小慢車下來,一臉茫然。一番詢問,湯泉得知,原本要去大足站的她在長河碥下錯了站。左勸右勸,老人不願等下一趟慢車抵達,執意要走山路回家。放不下心的湯泉隻好尾隨其后,在大山裡陪著找不到回家路的老人長途跋涉,直到撥通110電話等來了當地民警。

6.jpg

  山裡的小站是寂寞的,寂寞到湯泉能清晰地記得每一個不速之客來這裡的原因。或許是性格使然,亦或習慣了常年累月的孤單,小站人話不多。即便好不容易碰了頭一起吃個飯,大家也幾乎低著頭鮮有交談,就連記者拋出問題也沒人接茬。眾人沉默許久,湯泉終於放下筷子,露出不好意思的尷尬笑容:“不知道該怎麼說,讓王軍來說說吧。”

  49歲的王軍是這天當班的車站值班員,守在運轉室,他算是三個人裡話最多的一個了——起碼能湊成長句。“能有人說上幾句話就是幸福啊!”王軍說。

  列車相向而行亦或同向避讓,都要在這個小站停靠,他們平均每晝夜接車38趟。王軍說,小站人就像一顆螺絲釘,平凡也重要:“如果一個單線區間內出現兩趟列車,后果不堪設想。”漫漫長夜,耐得住寂寞成了第一道關。

  在小站上,時間被劃成無數個片段:上班、下班、補覺……形成了一條固有的循環。

  “在這裡工作,條件艱苦都不怕,最難捱的是寂寞。”王軍的工作台前堆滿了煙頭。為了避免分心,按照規定,值班期間不能看手機,讀書看報也是不允許的。最難耐的是夜班,身邊一個人也沒有,隻能喝茶提神。王軍怕睡著,便趁著空檔在轉運室裡走過一圈又一圈。

  當控制台的提示音響起,即將有列車經過,王軍“自言自語”重復著作業用語,執行著“眼看、手指、口呼”的標准流程。他一趟趟地從運轉室走出來,站在空蕩蕩的小站上,緊握信號旗,指揮著即將到來的列車。忙起來的時候,王軍覺得,時間跑得比列車快。 遇上相熟的火車司機,列車駛過笛聲鳴響,王軍說,這是他們之間打招呼的特殊方式。而他目送列車走遠:“就算是回應了。”

  傍晚6點,車站開始交接班。這天,由張明劍接王軍的班。湯泉帶著兩人站得筆直,組織點名、提問考試,再強調了一遍汛期當班的工作重點。盡管無人監督,這個從老站長那裡接過來的傳統讓平凡的每天充滿儀式感。湯泉說:“交接就是為了確保安全,好的傳統不能丟,不管是否有人看見。”

  守得住安全 他們迎來小站第13701天安全日

  盡管這座山間小站現在安靜得隻聽得見貨車的轟鳴和鬧鐘的嘀嗒聲,但這裡也曾熱鬧過。從老站長張正國手中接過小站的湯泉,也從老一輩鐵路人那裡聽說過這裡昔日的場景。

  1979年,23歲的張正國來到小站上。那時,連他自己也沒想過,父親參與修建的成渝鐵路,他花了半生來守護。在工作的37年裡,老張在長河碥站度過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起初,從城裡來到小站的張正國也感到沮喪。那時的站長從北方來,見識多、能力強,卻從來沒見他抱怨過什麼,張正國轉念一想:“我一個新人,要不就做做看。”

  “那時,這裡還是個四等站,站上年輕人多。對面煤礦工作的人、外出趕場的村民,每天幾十上百號人在這裡上車、下車。附近村裡的青壯年被請來車站裝卸行李,好不鬧熱。”老張記得,站上有二十多個職工,閑暇時一場場籃球賽、羽毛球賽給這座山間小站帶來生氣。

  2009年,輾轉多個車站的老張回到這個奉獻了青春歲月的小站。值班變得冷冷清清,過去熱鬧的比賽已難再現。看看偶爾“雪花飄”的電視,成了小站上唯一的娛樂方式。老張有自己的理解,小站雖然繁華不再,隨著科技進步設備更新,中國鐵路也迎來了飛速發展。

  退休那天,老張把小站獲得原鐵道部先進黨支部等榮譽和錦旗交給新任站長湯泉。看著小站的“門臉”——一塊上世紀90年代便挂在這裡的大理石獎牌,上面用一抹朱紅刻著“成都鐵路局先進中間站”幾個大字,老張感慨萬分:“不管去大站還是小站,干了一輩子沒有出過一起安全事故,那是因為心中有行車安全、人身安全兩條主線。” 如今,這兩條主線,湯泉緊緊握著。

  傍晚時分,小站人盼來最愜意的一段時光。湯泉漫步在站台,火車呼嘯而過鳴響笛聲。鐵軌上,一顆顆螺絲釘,讓回家的路節節相連、安如磐石。暮色中,他目送列車漸行漸遠,駛向它將抵達的遠方。他想起交班時,牆上的“安全日”揭示牌已顯示13701天。

(責編:秦潔、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

頭圖推薦

  •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 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兩成 產能翻一番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
  • 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驚喜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
  • 黨員志願者助農收割稻谷黨員志願者助農收割稻谷
  • 軌道交通18號線隧道掘進機投入作業軌道交通18號線隧道掘進機投入...
  • 渝中首個家庭型長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個家庭型長租人才公寓本月...

圖片新聞

  • 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倡導文明駕駛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 銅梁:蓮藕產業連成線 鄉村富起“一大片”銅梁:蓮藕產業連...
  • 劉寒同:17年堅守漁政執法崗 守好母親河劉寒同:17年堅...
  • 萬開雲同城化發展駛入“快車道”萬開雲同城化發展...
  • 唐貞觀時期墊江縣令王才墓志銘被發現唐貞觀時期墊江縣...
  • 豐都龍河鎮:興產業 惠民生 促振興豐都龍河鎮:興產...
  • 兩江新區龍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難兩江新區龍安路口...
  • 涪陵:旱地種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種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