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在王久攝影基地內,王久以一身“濟公”裝扮示人。
左手拿葫蘆,右手搖破扇,身著打滿補丁的衣服,頭戴尖頂帽……10月12日,沙坪壩區土灣街道新生村社區,一位濟公模樣的演員吸引了不少市民爭相合影。
這位名叫王久的“濟公”,做過農民、開過理發店、經營過旅館。2015年王久踏入演藝行業,目前,他已參與拍攝了央視熱播劇《偉大的轉折》等100余部影視作品。新生村社區內充滿年代感的王久影視基地,也由他一手打造。
“小人物也要有大夢想。”王久說,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隻要勇敢追逐,就能夢想成真的時代。
2015年前沒出過重慶
表演讓他看到廣闊世界
王久是北碚區復興鎮思源村人,今年56歲。高中畢業后,王久在家務農。“我不想當一輩子農民。”務農1年后,王久向父母表達了想向舅舅學理發手藝的想法。“學好手藝,將來餓不著,要學就好好學。”父母囑托道。
靠著刻苦練習,沒過幾個月,王久就掌握了這門手藝。大約是1983年,他在復興鎮開了一家理發店,當上了剃頭匠。2002年,憑借多年積累,他將理發店開到了渝北兩路,與此同時,他還開了旅館、辦了通訊設備公司,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王久回憶,2015年之前,他連重慶都沒出過。雖然收入高了,但他內心仍覺得空落落的,“我還是想追求些什麼,為60歲之后的生活考慮。”
2015年,王久偶然看到重慶電視台《冷暖人生》節目組正在招聘群眾演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報了名,並如願在節目中扮演一名訓斥員工的經理。第一次表演,他隻有一句台詞,表演不過10秒鐘左右。
“我終於上電視了!”他說,第一次表演很刺激,在電視上看到自己后感到非常自豪。
這次嘗試,成為王久人生的轉折點。此后,他接觸了越來越多的劇組和導演,赴全國多地拍戲,在一次次走進角色內心世界的過程中愛上了表演。
參演《偉大的轉折》
和王迅演過對手戲
在2019年央視熱播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獲獎劇目《偉大的轉折》中,王久扮演了幫助紅軍渡江的老船工劉伯。能夠出演該劇,是他最大的驕傲。
王久回憶,去年初,他到貴州拍攝《偉大的轉折》。“當我穿上破棉襖和草鞋,腳被化妝師涂成黑色,這身裝扮立刻激發了我的表演欲。”他說,雖然天氣寒冷,但拍攝時,他心中仍暖洋洋的。
漸漸地,王久收到越來越多的戲約。在今年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花繁葉茂》中,也有王久的身影,他在劇中扮演一個刁蠻的村民,還在劇中和著名演員王迅演了對手戲。
“和著名演員演對手戲、接受著名導演的指點,這些機會十分難得。”王久稱,當導演給演員講戲時,他總會旁聽,並細心觀察其他演員表演,從中汲取經驗。
演出時,王久總會帶上符合角色身份的服裝和道具,以節省劇組工作量,這樣的工作態度讓他得到了更多工作機會。為了讓自己更有特色,他還自制多套“濟公服”,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他時常以這樣的裝扮示人,給人們帶去歡樂。
打造影視基地
夢想演到走不動為止
走進王久影視基地,仿佛穿越回幾十年前——黑白電視機旁插著雞毛撣子﹔商店櫃台上放著算盤﹔石板路旁鮮花盛開……
與劇組接觸久了,王久逐漸摸清劇組對場景和服裝的需求,為了與影視有更“親密”的接觸,也為了得到更多演出機會,2017年,他回到重慶,開始在新生村社區經營影視基地。這裡鬧中取靜,現存數十棟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聯排別墅。截至目前,他已在這裡打造了近20個上世紀50至80年代的場景,不僅有不少劇組前來取景,還吸引眾多市民來拍照。
看著眼前的影視基地,王久笑稱,他已經痴迷上了表演,“我希望演到八九十歲,演到走不動為止。”
除了自己表演,王久還帶動新生村社區數十名居民參與演出。“表演很好耍,我在一部電視劇中演過下象棋的市民。”居民蔡攀華已在新生村社區住了30年,他說,自從有了影視基地,社區變得熱鬧起來,他的同學也慕名來參觀,大家的精神生活豐富了不少。
在影視基地的一個場景中,記者看到了渝北區詩書畫影研究會會長王儒敏書寫的“大器晚成”4個大字。“他在表演這條路上很執著,希望他取得更大的成績,有朝一日演主角。”王儒敏說,時代在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像王久一樣,不斷“充電”,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富足。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