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全國較早開展老字號保護和發展工作的城市,目前有中華老字號19家、重慶老字號241家,老字號企業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
●重慶19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以股份制和私營為主,股份制佔比36.8%,私營佔比34.2%,國企佔比18.4%
●241家重慶老字號企業在39個區縣有分布,隻有巫溪縣至今沒有重慶老字號企業
十一月十三日,大足區宏聲廣場,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現場,主播們正在直播帶貨。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參加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后,我們與川渝兩地企業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了。多走出去,對老字號企業來說受益匪淺。”11月29日,重慶老字號、重慶正剛中醫骨科研究院“掌門人”朱懷宇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
11月13日至15日,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在大足區宏聲廣場舉行,100余家川渝老字號企業同步參與、同台展示、共融共促,現場銷售450萬元、訂單銷售2600萬元、線上銷售310萬元。面對不錯的銷售成績,與朱懷宇有類似感慨的老字號企業相關負責人不在少數。
一塊老字號招牌就是一段傳奇,記錄了社會變遷及市井繁華,承載著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巨大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然而,目前重慶一些老字號企業存在經營發展欠佳、品牌價值湮沒、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順應市場變化,實現老字號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提升“老”品牌的“新”價值。
通過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重慶老字號企業獲得了哪些發展啟示?未來我市將採取哪些措施,助力重慶老字號煥發新活力?
現狀
發展有優勢,挑戰也不少
重慶是全國較早開展老字號保護和發展工作的城市,目前有中華老字號19家、重慶老字號241家,老字號企業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涌現出桐君閣、橋頭等一批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多年來,重慶擁有的中華老字號及重慶老號字企業存續狀態良好,大部分企業發展健康有序、穩步向前。
19家中華老字號企業顯示出三大特征:一是以食品加工和餐飲為主,行業結構比較單一﹔二是以股份制和私營為主,其中股份制佔比36.8%,私營佔比34.2%,國企佔比18.4%﹔三是呈現出集中於主城中心城區、地方區縣有零星分布的地域分布格局。
241家重慶老字號企業在39個區縣有分布,隻有巫溪縣至今沒有重慶老字號企業。從重慶老字號的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餐飲、制造、加工行業,另外還涉及醫藥零售、汽車維修、珠寶等行業。
為促進老字號企業規范發展,增強老字號企業自主、自立、自律,2012年,市商務委指導成立了重慶市老字號企業協會,目前會員單位215家。
“如今,老字號已成為展示企業形象,傳播商業文化,適應、創造和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力量。”市商務委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重慶的老字號企業具有諸多發展優勢,但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不夠,有效供給不足﹔法律法規保護機制不健全,老字號品牌價值流失﹔專業人才匱乏,技藝傳承困難等。
探索
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
如何讓陷入發展困境的這部分重慶老字號企業煥發新活力?市商務委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11月13日在大足區開幕的首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就是重慶老字號協會聯合企業尋求突破的有益探索。
此次川渝老字號博覽會吸引川渝兩地16個區市縣參展,共展出100余個老字號企業的品牌產品。其中,不乏五糧液、保寧醋、賴湯圓、陳麻婆、鵑城豆瓣等四川的中華老字號品牌,以及橋頭火鍋、永川豆豉、黃花園釀造、張鴨子等重慶的中華老字號品牌。
當天,重慶老字號、重慶正剛中醫骨科研究院“掌門人”朱懷宇,也改變以往僅在醫院坐診的方式,在博覽會現場介紹起燕青門正骨療法的獨門技藝。“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必須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被大眾熟知。”朱懷宇計劃,下一步還要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採取類似的宣傳形式,拓展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
“我們原本日銷500斤鯽魚,今年受疫情影響日銷售量下降一半。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利用一切機會推銷自己的品牌。”重慶老字號、郵亭劉三姐鯽魚負責人劉著英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為了更好地展示企業色香味俱全的鯽魚產品,他們特意在博覽會現場設置了鯽魚烹飪環節,並以優惠價格邀請顧客品嘗,“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幾天進店顧客比之前提高了1/3。”
“就像川渝老字號博覽會這樣,我們要引導重慶老字號企業請進來和走出去。”市商務委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已連續成功舉辦5屆老字號博覽會,還組織相關老字號企業走向德國、美國,推動老字號企業走出去拓展市場。
同時,重慶多個老字號企業不拘於以往單打獨斗的形式,嘗試開展在同一屋檐下經營的新模式﹔第一批重慶老字號企業還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通過大數據抓取、分析網購消費者的偏好,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研發、設計創新,走出了一條“老字號+互聯網”的新商業模式。
以重慶老字號陳昌銀麻花為例。該企業通過互聯網平台分析了消費者購買麻花及類似消閑零食的口味,為消費者研發出“大牌品質、工廠價格”的商品,從而精准實現訂單式生產,大大降低了庫存成本壓力。
支招
價值在“老”,出路在“新”
在不少消費者的固有思維中,老字號承載了太多的文化情懷與記憶,每一個老字號背后幾乎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時間的積澱讓它更像一缸滋味悠長的老酒,代表著信得過的產品質量。然而,這往往也意味著它給人一種單調、保守、刻板的印象。
“老字號是亮眼的‘金字招牌’,但不是市場經濟中的‘免死金牌’。”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耀在本屆博覽會召開期間舉行的川渝老字號發展論壇上談到,“大家看本屆川渝老字號博覽會的產品展銷現場,為何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較少?這恰好就是老字號煥發新生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王耀指出,川渝兩地老字號企業應該以此次博覽會的合作共贏為起點,針對當前中國主力消費群體的消費特點,攜手應對虛實結合的銷售新環境,創造與時俱進的老字號經典時尚產品。
“傳承和創新,是老字號發展的永恆主題。”市商務委服務業處相關負責人也認為,重慶老字號如果要顯著提升“老”品牌的“新”價值,就應該在不斷傳承中推陳出新,用走在潮流前線的產品俘獲消費主流的心。
該負責人同時指出,重慶老字號的創新切忌盲目隨流。“作為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傳承者,精湛的工藝與過硬的品質始終是老字號安身立命的根本。”該負責人說,老字號企業不要把精力過多投入到產品的外在花樣,這樣反而放棄了對品質的堅守,自毀招牌,“老字號無論怎樣創新,都要守住傳統品牌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涵。”
“從全國來看,浙江、山東、北京等地老字號企業的傳承與創新做得不錯,此次川渝老字號博覽會的舉辦,就是借鑒了這些地方的辦展經驗。”重慶老字號協會會長夏紅亮介紹,下一步,重慶還要加強老字號文化挖掘整理、老字號傳承隊伍建設、老字號原址風貌保護、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加快老字號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發展,推動老字號產品線上線下都能賣俏。
記者 湯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