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市民正在《挺進報》舊址文化館參觀。
《挺進報》舊址文化館內部陳設。
重慶日報消息,“不幸被捕,大義凜然,陳然烈士精神永垂不朽!”2月25日,位於南岸區野貓溪正街31號的《挺進報》舊址陳列館內,來自渝北區金港國際實驗小學的美術老師吳躍進在了解了陳然烈士的事跡和《挺進報》的歷史后,激動地在該館的留言簿上寫道。
當天雖然是工作日,但陳列館內依然聚集了不少市民,他們除了通過館內的展品了解《挺進報》外,還購買了不少文創產品。
“這裡既是《挺進報》在重慶的秘密印刷地,也是革命烈士陳然的舊居。”《挺進報》舊址陳列館工作人員胡行介紹。那麼,當初的野貓溪小樓內發生了什麼?為何這棟兩層的小樓能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一波三折
《挺進報》誕生於野貓溪
2月25日上午,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陳列館一樓,一尊栩栩如生的蠟像出現在記者眼前。這名男子身著白襯衫、紅色毛背心,左手壓著寫滿字的木板,右手拿著木棍……
“這尊蠟像再現的就是陳然烈士在深夜印刷《挺進報》時的場景。”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館員王浩說,《挺進報》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
史料記載,1923年12月18日,陳然(原名陳崇德)出生於河北香河,1938年夏,年僅15歲的他在鄂西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劇團,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並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由河北輾轉來到重慶的陳然與蔣一葦、劉熔鑄等進步青年創辦了一份名為《彷徨》的雜志。這本雜志就是《挺進報》的前身。”王浩說,但好景不長,1947年3月5日,中共四川省委和《新華日報》的全體人員撤回延安后,陳然等人便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系。
“與黨組織失去聯系后,陳然等人選擇了原地待命。”王浩說,當年4月,正在中糧公司機器廠工作的陳然收到了一個包裹。“打開包裹之后,陳然發現裡面是《群眾》周刊香港版和《新華社電訊稿》。”王浩說,這個包裹的到來讓陳然等人意識到黨組織並沒有忘記他們。
在之后的一段時間裡,陳然等人每隔幾天就會收到黨組織從香港寄來的《新華社電訊稿》,上面報道的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取得勝利的消息,不僅讓陳然等人備受鼓舞,也讓他們意識到應該把這些鼓舞人民的消息散發出去。“當年5月,陳然等人就把《新華社電訊稿》摘編刻印成油印小報,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傳閱,而這份沒有名字的油印小報就是日后的《挺進報》。”王浩說。
“《挺進報》一經推出,就受到同志們的歡迎。”王浩說,不久,當時的中共重慶市委派彭詠梧與陳然等人聯系,決定把《挺進報》作為重慶地下黨市委的機關報,陳然等人還購買收音機直接收聽延安電台。
“雖然陳然等人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系,但考慮到當時的革命形勢,《挺進報》的印刷還是在秘密進行。”王浩說,根據陳然的身份,組織上決定讓他負責油印,成善謀負責抄收消息,1947年6月,電台特別支部和《挺進報》特別支部同時成立,《挺進報》就在南岸區野貓溪的這棟小樓中悄然誕生了。
巧妙謀劃
《挺進報》出現在國民黨大員桌上
1948年3月初,時任國民黨重慶行轅主任朱紹良的辦公桌上出現一封“親啟”信。待朱紹良打開信封,裡面竟然掉出一封對國民黨軍政人員的警告信,還有一份8開大小的《挺進報》——“攻心戰攻到我頭上來了!”朱紹良又驚又怒,一個電話把時任國民黨西南長官公署第二處處長徐遠舉召去臭罵了一頓。
為何《挺進報》會出現在朱紹良的辦公桌上?“這主要是與《挺進報》由對內發行改為對敵攻心有關。”王浩說,《挺進報》誕生后,在地下黨員和進步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為進一步擴大《挺進報》的影響,中共《挺進報》特別支部決定對敵人展開攻心戰。
“《挺進報》通過郵局直接向國民黨軍、警、憲、特的機關寄發﹔依靠地下秘密交通員對一些必須要警告的反動人物直接投送。”王浩說。
收到《挺進報》后,朱紹良命令徐遠舉加強對《挺進報》的偵破力度,限期破案。面對危險的形勢,陳然依然不為所動,繼續堅持印刷。據統計,從1947年6月到1948年4月,《挺進報》連續出版了23期,傳遞到重慶乃至川東多個地區。
可惜的是,1948年4月22日,由於叛徒出賣,在家中趕印《挺進報》的陳然不幸被捕。1949年10月28日,陳然被敵人押到刑場,英勇就義。
創新形式
讓紅岩精神得以傳承
“今年春節以來,來陳列館參觀的市民可謂絡繹不絕。”胡行說,特別是《挺進報》的歷史將被拍攝成電影的消息傳出后,前來“打卡”的市民更多了。“小時候我看《紅岩》小說的時候,就特別崇拜陳然。此次聽說要把《挺進報》的歷史拍成電影,就第一時間帶家人來《挺進報》舊址,重溫陳然的事跡。”市民劉子豪說。
據了解,除了拍攝電影外,重慶還在活化利用《挺進報》舊址上做了多種嘗試。“例如,我們在陳列館內設置了游客互動體驗區,把陳然《我的”自白“書》等文化內容置於體驗環節中,還設置了文創區域,出售手機殼、文化衫、冰箱貼等紅岩精神系列伴手禮,深化游客對紅岩精神的認知。”南岸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這些措施外,南岸區文管所還於今年年初,完成了對《挺進報》舊址陳列館的提檔升級。“下一步,我們將聯合有關部門,將《挺進報》舊址打造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通過完善相關服務,發揮舊址的教育功能,讓這裡成為青少年的歷史課堂,以及黨員干部的學習基地。”該負責人介紹,他們還將結合舊址臨長江,具有可遠眺巴渝山水景觀的區位優勢,將紅色革命遺跡與巴渝觀景平台相結合,吸引更多游客來此感受紅岩精神。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