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潼南半坡村桃花山採摘游覽道路
每年3月中旬,潼南桃花旅游文化節都會在潼南桂林街道半坡村桃花山舉行。桃花節作為潼南區鄉村旅游節會系列活動之一,這兩年吸引著眾多的游客前來觀賞桃花,感受春的氣息。不過,作為主辦方——重慶三塊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老板全慶由回想起幾年前的光景唏噓不已,門前冷落車馬稀啊,畢竟游人大都望而卻步,因為沒有像樣的公路,沒有旅游便道,更沒有休憩的設施。其實,不要說鄉村旅游,就是黃桃等水果的銷售都成問題。然而,今天一切都改變了,因為有了國家農村土地的綜合整治。
土地整治 半坡村今非昔比
全慶由說,他們接手桃花山的萬畝桃林已經約10年了,一心想大干一場,也開辟了簡易的土路。可是,自然的山林,原始的栽種,不但桃林的規模和品質難有起色,因為基礎設施的落后、生產和經營一直不暢,更不用說形成桃花山鄉村旅游的路子。
2019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國土整治項目在半坡村落地,項目總投資2085.07萬元,國土整治實施規模297.7576公頃。經過一年多的工程施工,今天我們看到的桃花山已經今非昔比。桃花、枇杷花漫山遍野,400余畝的虞美人、百日菊、格桑花、郁金香、櫻花、三角梅等時令花卉爭奇斗艷,四季可賞﹔景區還開設有水上娛樂、垂釣、餐飲、棋牌、露營、登山等項目。一個鄉村旅游的熱門打卡地悄然興起,這一切都得益於道路的建設。環山公路、游覽便道,一切都是為你的游興而規劃設計。紅色瀝青鋪筑的環山公路直達山頂,不管是山頂觀景還是池塘垂釣還是果園採摘,吸引著游客和客商。站在山頂遠眺,廣袤的沖積平原上,緩緩流淌的涪江和人工運河,兩江碧水、萬頃蔬菜,水鄉美景盡收眼底。
全慶由說,近幾年的桃花旅游節已經成為僅次於潼南油菜花節的又一張名片,更重要的是幾公裡的環山公路打通了最后的瓶頸,銷售一下就暢通無阻。去年30多噸的黃桃和枇杷上市就銷售一空,一年增收七八萬元沒有問題。因為公路的建設,他們又新增了3萬株優質柑橘栽種,產業的發展日益興盛。產業的興盛也解決了村裡六七戶村民的就業,影響帶動了周邊村民經果林產業發展的信心。
潼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二十字要求首先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近年來,土地整治也一改以平整土地為目標的單一思路向“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目標邁進,包括桃花山在內的半坡村就是試點之一。
今天,桃花山經果林和鄉村旅游產業已經走上興旺發展的道路,半坡村的容貌也煥然一新,停車場和道路兩邊都栽種了適合的花草,那是裝點項目區自然生態的美麗﹔半坡村村委會旁曾經的臭水溝今天已經改造為生態濕地,隻為實施生態環境及村容村貌整治,提高土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打造整潔干淨清爽的鄉村環境。
半坡村那些曾經撂荒山野無人問津的村民承包地,今天通過土地整治,小田歸並大田,條塊分割整齊,實現機耕機收,自己耕作有了豐收的保証,流轉出去可以是更好的收益。
整個項目秉持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原則,涉及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另外還新修農資集散地、微田塊柵欄、垃圾池等等工程,努力實現著“山上開花結果、山下蔬菜糧油,科學間種套作、推動種養循環”的總體要求,為鄉村振興奠定強大的土地“三生空間”的基礎布局。
產業生態 打造美麗鄉村的典型
最近幾年,潼南區的天印村可是聲名鵲起,迎來送往參觀瀏覽的客人,好不鬧熱。瓊江河、塘壩河穿境而過,高速公路出口近在咫尺,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優越的交通條件讓天印村獨享天時地利。不過,真正讓天印村迅速發展起來的卻是該村人才型的村黨支書記兼村主任何長春。他可是外出闖蕩的能人,致富之后卻不忘鄉親,幾年前帶著資金回村,帶領鄉親們很快就打造了潼南最美鄉村的名聲。天印村2017年獲評全國首批“綠色村庄”,2019年獲評重慶十大特色鄉村稱號,是潼南區“塘壩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區。
凌亂的田地、原始的耕作與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方向還有很遠的距離。投資約1100余萬元的塘壩鎮天印村土地整治項目落在了這裡,並且是按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建設標准進行規劃設計。通過土地整治,選擇耕地集中的沖田進行權屬調整,歸並凌亂、不規整的田塊,重新劃分權屬,使區域內的農戶擁有集中成片的耕地,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機械化,推動規模化經營。通過土地平整工程並配套對應的灌排、道路等基礎設施,使項目區的土地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吸引種植大戶和企業,推動項目區產業發展。區域內農戶可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或企業,同時可在產業區內工作,既提高了自身收入同時也解決了就業問題。
天印村綜治專干何恆說,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經果、苗木花卉、名優水產等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最終形成立體循環觀光農業﹔同時,該村引進了印天湖和古傳農業兩家公司,集中流轉土地3000余畝,發展該村傳統的枳殼中藥材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土地整治都是圍繞這些產業的發展為著生態宜居的環境而進行了精細的規劃設計。
據介紹,天印村實施土地整治規模約8160畝,其中實施土地平整面積6360畝,排灌溝1796米、生產道路8公裡,從此為該村的鄉村振興打下了強大的基石。
看著正在大片土地上進行機械化施工的土地整治工程,一片“田成方、路成行、道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 新興耕作田地將指日可待。一個以集休閑垂釣、觀光旅游、採摘避暑為一體的現代綜合農業園區的天印村正迎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景。
杜成綱 圖片由潼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