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定居的美國小伙最近火了!

2020年09月16日08:26  來源:重慶晨報網
 

  很多朋友眼中的溫世杰,是知名金融企業高管,清華大學MBA,溫文爾雅的紳士。然而,脫下西裝領帶,褲腿一卷,戴上斗笠,一身白背心解放鞋,掰苞谷、挖花生、喂豬、耕田,樣樣在行,活脫脫就是個地道的川渝農村漢子!


  在重慶定居的美國小伙溫世杰最近火了,他陪媳婦兒經常回四川農村的娘家,嫻熟地干各種農活的視頻吸引了30多萬粉絲,網友們都交口稱贊這個愛干農活的勤勞小伙。

  企業高管變身農村小伙

  溫世杰的原名是James Wemyss,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他在大學裡拿到了環境科學和國際商務雙學位,曾經就職於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擔任財務分析師。15年前,他來到中國,又在清華大學拿到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4年,在上海工作的溫世杰得到了一個外派重慶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以前來過重慶多次,這座城市太特別了。我非常喜歡!”他把“非常”二字拖得很長,毫不掩飾喜愛之情。

  重慶對他來說的確很特別,他這裡認識了美麗的四川姑娘林子(化名),去年兩人共結連理。目前,溫世杰在江北嘴一家金融投資企業擔任戰略及業務開發總監。

  林子老家在南充蓬安縣興旺鎮的一個鄉裡,她由外公外婆帶大,跟他們感情很深,每個月都要回老家看望老人家。今年春節前夕,林子第一次帶著溫世杰回農村老家探親。遇到新冠疫情,原本隻打算呆幾天,結果差不多逗留了一個月。



  土牆、農田、蛙鳴,穿著粗布衣衫的老人,對溫世杰來說都很新鮮。在這一個月裡,溫世杰每天都能體驗地道的農村生活。

  春節期間細雨綿綿,隻有四五度,外公外婆住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房間陰冷,也沒空調,外公找來農村裡用的燒炭火的烘籠,溫世杰就捂著烘籠取暖,把手揣進衣袖,像個農村老大爺,第一次看見烘籠的溫世杰驚訝極了:“這個東西看上去不起眼,竟能保暖四個小時,太神奇了!”他和家裡人一起在木腳盆裡泡腳,過春節時,還體驗了發紅包、放鞭炮等中國傳統習俗。

  學會用解放鞋搓玉米粒

  每天五點半,院子裡的公雞准時打鳴,72歲的外公外婆就起床開始忙碌了。“溫世杰,你多睡會兒懶覺嘛。”老人家心疼孫女婿,可他還是很早就爬起來,主動學習干農活。農村的一切都讓他感覺很神奇。

  比如在鞋底搓玉米粒。“什麼?”他以為自己聽錯了。外公笑瞇瞇地拿出穿舊的解放鞋,鞋底朝上,利用鞋底的紋路飛快摩擦玉米棒,將玉米粒一顆顆搓下來。他驚嘆勞動人民的智慧,很快就學會了,現在搓玉米的速度比外公還快。

  用橘皮熏臘肉,摘桑葉包苞谷粑,掰苞谷,扛著糞喂豬,這些活兒溫世杰都做過。

  說到做農活,現在他已相當有發言權。比如摘折耳根也是有技巧的,“你要看准挑選白色的根,輕輕掐掉,其他的要麼是野草要麼就太老,不能要。”這些經驗也是外婆手把手教出來的。不過第一次他吃不太慣:“像是腳氣的味道。”而現在他就著折耳根能吃一大碗飯!

  “說實話這些農活現在我自己都做得少,沒想到他還做得像模像樣。”林子對丈夫的表現相當滿意。

  現在他倆每個月至少都會回農村一次。外公外婆也很疼這個洋孫女婿,每次都會用自家養的土雞給他燉雞湯。溫世杰也覺得很新鮮,“之前隻在超市裡看到冰凍的雞,現在看到自然環境裡活蹦亂跳的雞,上午還在院子跑,下午就變成了雞湯。真是有點殘忍又美味......”

  林子隨手拍下了他干農活的視頻,沒想到這些普通的生活片段在網上火了,吸引了30多萬粉絲。網友評論說:“太真實了,簡直就像我們村的老大爺,下一步該跳廣場舞了吧。”還有人開玩笑說:“不能讓他再回國了,連鞋底搓苞谷這些核心技術都掌握了。”

  更多的是對他的稱贊:“不錯,外國小伙入鄉隨俗。”“學會了給外公外婆包紅包,幫他們做農活,很棒,一定要多多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傳統呀!”

  到廣闊的農村去!

  他干農活時,喜歡戴著一頂寫有“美麗鄉村”的斗笠。

  林子說,在他們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都去大城市打工,而老年人又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他們年復一年地干著一成不變的農活,用雙手創造出豐收。

  為什麼那麼喜歡農村生活?溫世杰很有感情說,滿眼望去都是綠色,目光所及之處,有坐落在山谷中的小村庄,有小溪、山丘、水稻,夜晚一抬頭就能望見星空和銀河,聽著蛙聲,聞著稻香,呼吸著清新空氣。

  他曾在大城市常年居住過:“城市裡生活雖然便捷,但快節奏和喧囂會讓人喘不過氣。在農村,身心可以得到徹底放鬆。”他說,在抖音上用“馬大哈的快樂生活”發布自己的農村生活,也是希望用現身說法,鼓勵更多年輕人多去農村,會發現很多驚喜。

  同時,溫世杰也真誠地說:“其實老人並不看重我們去做農活,而是希望兒孫多回家陪他們,一家人一起吃頓飯,比什麼都好。”

  背著背簍進來福士購物

  溫世杰越來越喜歡農村。

  農村生活讓他養成了一些獨特的習慣。溫世杰專門在淘寶上花一百多元買了一個竹編的背簍。“這比我的背包實用多了。”他很得意,每次去超市、菜市場,都會背著心愛的背簍。連進來福士這樣現代的大商場,他也照背不誤,並不覺得突兀。

  一個老外背著個現在城市裡已經很少見到的背簍,回頭率還是有些高。有路人還專門找他拍照。而朝天門的“棒棒”們對他的背簍贊不絕口,“弟娃兒,看起來質量不錯喲,買成多少錢?”聽說花了一百多元,“棒棒”大哥們大吃一驚,搖搖頭,告訴他可能“被敲了棒棒”(重慶方言,意為買貴了)。

  溫世杰還是個地道的“吃貨”。“老外一般不會吃內臟,但到了重慶,才發現竟然可以這麼好吃。”他笑著說,剛來重慶時,吃飯打死都不會點毛肚、肥腸。有朋友點了辣子肥腸, 他嘗了一點,覺得味道跟德國香腸有些相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次吃火鍋必點,而且還總結出什麼樣的肥腸好吃。“隻要咬一口,便知道好不好。”他有些得意地說,不硬也不軟,有嚼勁的肥腸為佳,牛肥腸沒有豬肥腸好吃。

  現在,很多老外眼中的“黑暗料理”像腦花、毛肚、豬蹄,他都吃得津津有味。

  努力學好成語和重慶話

  雖然溫世杰目前已經能比較順暢地用中文與人交流,但他覺得還遠遠不夠,希望能像母語一樣熟練運用中文,因此他至今每周還在堅持上中文私教課。

  他很喜歡中國文化和歷史,最早是在華盛頓的孔子學院學會的中文,尤其對各種成語特別感興趣,班門弄斧、半途而廢、按部就班,他張口就來,還能說出成語背后的故事。

  “就像有句成語講的,學無止境嘛,中文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需要系統化學習才能精益求精!”此外,他還在網上跟著專業老師學習重慶話,已能熟練掌握“耙耳朵”、“撿耙活”等方言,並且自豪地承認:“我就是一個耙耳朵!”

  林子對於文化背景都截然不同的丈夫享受農村生活表示很欣慰,她准備明年在重慶開一個小吃店,經營老家南充的美味特色小吃如鍋盔、米涼粉,到時候這個喜歡干農活的老公又可以一展身手了。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受訪者供圖

(責編:秦潔、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

頭圖推薦

  •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 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減兩成 產能翻一番重慶奧的斯的“智博效應” 工人...
  • 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驚喜智慧社區 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與...
  • 黨員志願者助農收割稻谷黨員志願者助農收割稻谷
  • 軌道交通18號線隧道掘進機投入作業軌道交通18號線隧道掘進機投入...
  • 渝中首個家庭型長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個家庭型長租人才公寓本月...

圖片新聞

  • 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倡導文明駕駛花溪街道自制車貼...
  • 銅梁:蓮藕產業連成線 鄉村富起“一大片”銅梁:蓮藕產業連...
  • 劉寒同:17年堅守漁政執法崗 守好母親河劉寒同:17年堅...
  • 萬開雲同城化發展駛入“快車道”萬開雲同城化發展...
  • 唐貞觀時期墊江縣令王才墓志銘被發現唐貞觀時期墊江縣...
  • 豐都龍河鎮:興產業 惠民生 促振興豐都龍河鎮:興產...
  • 兩江新區龍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難兩江新區龍安路口...
  • 涪陵:旱地種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種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