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國內最大的特種玻纖研發生產基地在渝投產

2020年09月23日07:27  來源:重慶日報網
 

國際復合公司的電子布生產車間。(重慶國際復合材料公司供圖)

  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高頻、高速、高保真信號傳輸的5G通信、物聯網等新興行業迅猛發展,新能源、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升級,都離不開具有低介電、低損耗和高強度、高模量等特點的特種玻璃纖維材料作為支撐。

  過去,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為此,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項目支持下,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重慶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經過近十年的系統研究與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攻克了特種玻璃纖維量產小、成型難、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以及品質不穩定等關鍵瓶頸問題。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制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可規模化生產的特種玻璃纖維。”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介紹,比如介電常數低於4.6和介電損耗小於0.001的低介電玻璃纖維,已經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同時,還攻克了異形特種玻璃纖維生產難度大、品質不穩定的難題,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異形比為1︰3和1︰4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的穩定生產,異形纖維最高填充可達70%,填補了國內空白。

  圍繞相關研究成果,項目團隊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28件,其它知識產權11件,開發出全球品種最多的系列特種玻璃纖維,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並與杜邦、LM、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展開了合作。

  據了解,今年3月,國際復合長壽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正式點火投產。作為國內最大的特種玻纖研發生產基地,其規劃建設7條特種玻璃纖維生產線,預計2022年全部建設完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億元。記者張亦筑、李星婷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