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高新技術開發區
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費品等主導產業集群逐步壯大﹔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建成國家優勢特色產業(檸檬)集群﹔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提高至343天﹔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驗收,國家高新區即將獲批﹔“渝快辦”實現政務服務審批事項全覆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
“十三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潼南區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圍繞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定位,加快建設“兩城”“兩都”“兩區”“兩基地”,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邁上新台階,“巴蜀福地·六養潼南”以昂揚奮進的姿態,邁上“十四五”發展新征程。
聚焦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時期是潼南撤縣設區融入主城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潼南區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
2020年3月10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剛剛取得階段性成效的情況下,潼南區黨政代表團前往四川省遂寧市考察調研,兩地正式簽訂“1+N”合作協議,成為潼南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合力打造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助推成渝中部崛起的重要裡程碑。
回望潼南“十三五”發展軌跡,潼南一直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在工業上,我們堅定不移地深入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緊扣‘3+2’產業體系,優化產業布局,傾力推動做大做強做優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潼南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共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40戶,規上工業實現產值382.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65億元,年增長率9%﹔戰新產業完成產值110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高技術產業從無到有,規模高技術工業企業達到36戶,實現產值110億元。
依托高新區“一區三園一高地”載體,形成了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費品3個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環保表面處理、綠色建筑建材2個特色產業。
其中,智能制造產業以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為主,筆電配套產品涵蓋筆電后殼、接插件、零配件等,已成為全市第二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共有彤鼎電子、富鴻祥電子、正峰電子、普創長順等規模以上智能制造企業79家。
化工新材料產業以天然氣綜合利用、新材料為主,利用天然氣資源優勢,以大慶油田川渝基地、中海油西南油庫等項目為帶動,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領先的天然氣能源化工示范基地。
特色消費品產業以食品工業、輕工制品為主,匯聚了匯達檸檬、維爾美紙業、健能農業為代表的52戶特色消費品企業。
環保表面處理產業圍繞表面處理全產業鏈,大力發展表面工程用水清潔處理、重金屬在線回收、全域智能監控等環保產業,全區規模以上環保科技及新材料能源企業10家。
綠色建筑建材產業則大力發展低碳環保集成住宅、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節能新型建材、綠色裝飾材料,規模以上綠色建筑建材企業達33家。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潼南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潼南將加快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著力培育“十億級規模企業、百億級產業集群、千億級高新區”,全面推動制造業質量效益躍上新台階。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700億元,工業總產值實現1000億元。
聚焦突出問題,三大攻堅戰取得勝果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十三五”時期,潼南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問題,統籌推進三大攻堅戰,鮮明展現出守底線與守承諾的有機統一,補短板、堵漏洞與固底板、強弱項的有機統一。
截至目前,潼南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涪江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水質,瓊江水質提升為Ⅲ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提高至343天,整治污染地塊75畝。
潼南於2002年被確定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工作縣,經歷了整村推進、整村脫貧、片區開發、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五個階段。2016年4月,獲批退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近年來,潼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懈怠、不鬆勁,傾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尤其是在脫貧產業發展、貧困戶就業、農產品銷售方面,做好“實”字文章,出台實際舉措,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建檔之初的6.1%下降至2020年的0.06%。
在潼南區塘壩鎮金山村,養蝦水田一塊接著一塊。近年來,潼南區將小龍蝦作為脫貧攻堅重點產業之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進行扶持。短短幾年時間,潼南小龍蝦產業迅猛發展起來,成為潼南農業的一張新名片。目前,潼南區從事小龍蝦養殖經營規模主體已有200余家。
同時,潼南還積極建立完善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圍繞七大扶貧主導產業,貧困村和重點村發展糧油、蔬菜、檸檬、生豬、漁業、特經、中藥材等主導產業10.26萬畝,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聯結機制作用,90家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生產托管、資金入股、產品代銷、股權化改革、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10000余戶貧困戶增收收益,投入8000余萬元實施55個股權化改革項目,帶動2362戶貧困戶持股分紅。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198人、非貧困村致富帶頭人245人,持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截至2020年,潼南區貧困村產業產值達到16.7億元,較2014年增長58%,50個貧困村和9個重點村共建立主導產業和增收產業基地300余個,規模化產業基地達9.1萬畝,實現了村村都有規模產業覆蓋的目標,擁有千畝以上規模化產業基地的貧困村(社區)達到30個以上,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為貧困戶持續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市委關於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發揮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試點區縣的示范帶動作用,在規劃、政策、工作、保障上做好銜接,以8個重點示范村和22個綜合示范村帶動全域,創新創建‘小康家園’,以鄉村全面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潼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隨著潼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強烈。
“十三五”時期,圍繞“六養潼南”建設目標,潼南區大力推動城市提升,補短板強弱項,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真正讓群眾共享了發展成果。
交通歷來是評判地方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城市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快速崛起,位於成渝兩座大城之間中心地帶的潼南,由原來的“重慶邊陲”變為了“成渝樞紐”。借此東風,潼南加速構建起“四高三鐵一江一機場”對外大通道。
除了大通道外,潼南城市內部交通網絡也快速完善,逐漸形成了八橋橫跨城市南北的交通格局。建成產業大道、繞城路、東濱路、金濱路、站前大道、百米大道,升級改造國道246、國道351、國道319,省道107、省道540、省道539和綜合換乘樞紐,全區公路總裡程5645公裡,公路密度356.6公裡/百平方公裡(全市平均為213公裡/百平方公裡)。
潼南還著力完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住房、環保等基礎設施。潼南區人民小學現有教學班54個,在校學生3000余名,是潼南區江北城區的一所高品質綜合性小學。近年來,隨著城區常住人口不斷增加,適齡兒童入學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此,潼南區啟動了人民小學分校的建設,並在2019年順利建成投用,新增教學班級36個,容納1800名學生就讀。
“此外,潼南中學初中部建成投用,潼南區人民醫院、中醫院‘創三甲’擴建項目均主體完工,城市功能變得更加完善。”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不斷完善城市建成區功能外,潼南新城區建設也在加快推進,“六橫六縱”的城市交通路網已開建7條,5條即將開建。
近日,潼南城市中最大的一塊“處女地”金福壩迎來喜訊,潼南萬達廣場及文旅小鎮項目正式簽約落地。項目佔地約800畝,將在金福壩打造成為集休閑、購物、文化、娛樂、居住於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和文旅小鎮,進一步豐富潼南城市功能和業態,提升城市的品質。
“我們還在公園城市建設上下功夫,陸續有九龍山森林公園、人民公園、時光長廊、大佛寺濕地公園、音樂百花園等10多個公園建成或在建。”該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潼南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歷史機遇,加快“兩城”“兩都”“兩區”“兩基地”建設,依托涪江山水文旅資源,加快兩橋、金福壩、金福新區等重點片區產城景融合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加快建設涪江休閑旅游度假區,打造全市知名康養勝地和旅游目的地,讓“巴蜀福地·六養潼南”真正唱響全國。
李揚 付海霞 圖片由潼南區委宣傳部提供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